湖南青年社科专家笔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十八)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白蓝 时间:2023-11-27 09:53:49【编者按】:近期,湖南省社科联组织首批“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才,围绕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方面,撰写一批学习、领会、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心得感悟,形成“湖南青年社科专家笔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专栏。今日推出第十八篇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作者】白蓝
首批“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才,湖南女子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专长:语言学、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女性教育。
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深入学习领会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展现了强烈的文明担当、深沉的文化情怀,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根本遵循,为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近年来,湖南女子学院一直以来积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女性人才的培养,始终秉持着对湖南文化传统的崇敬,将湖湘文化融入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以“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以湖湘文化为媒,将湖湘文化元素融入教育课程中,以传承、创新为宗旨,探索新的创新方式和应用领域。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在三尺讲堂上传递最温暖且持久的光与热,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特色与优势,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激发文化遗产的活力。
坚持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
高校教师要积极参与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教学方式和手段,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此外,在课程中融入文化理论,引入实践性元素,如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社区服务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等,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参与意识。
探索文化教育设计创新
高校教师要深入研究文化领域的最新理论和趋势,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打破传统教学框架,通过多元化的教材和跨学科整合,引入实践性元素和数字化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中,使课程内容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等重要理念,通过自身的引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的优秀人才作出贡献。
加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高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深入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影响,通过课堂讨论、文化体验活动、国际交流项目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积极推动全媒体数字传播,提升融通中西的学术能力、实践能力,以文化遗产作品为载体,以系列论坛、数字媒体为实践路径,着力加强中国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不仅仅是一项责任,更是一种使命。高校教师在坚持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探索文化教育设计创新、加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不仅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是为了将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使之与时俱进,与全球文明对话,为人类文化的共同繁荣贡献力量。在这个使命中,教师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为学生点燃了文化的烛光,引领他们踏上文化的征程,一同探索、创新,让文化遗产永远充满生机、闪耀璀璨光辉。
- 喜报:《船山学刊》入选202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高影响力期刊50强”
- 省社科联组织开展 “丝韵湘传・少年探桑梓”研学活动
- 省社科联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暨第4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
- 省社科联组织开展2025年专项智库课题研究
- 用好“桂花岛”资源 做强“农文旅”产业——记省社科联驻新晃县波洲镇江口村帮扶工作队
- 拥抱AI!四家单位建设学习大联盟 解锁青年干部担当作为的“数智”密码
- 胡代松出席娄底市社科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会
- 省社科联召开2025年第2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
- 《常德通史》编纂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 湖南省周敦颐理学文化研究会召开成立大会暨周敦颐理学思想学术研讨会
- 湘潭市社科联到会祝贺湖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现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联赴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调研立项课题推进情况
- 湘潭市社科联开展“我爱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务活动
- 张家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 写“福”字、送春联,这年味,够浓!
- 张家界市举办社科普及进社区暨首届社区春节联欢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