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湖南社科网>学术研讨>正文

湖南青年社科专家笔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十七)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宋丹 时间:2023-11-27 09:53:56 
湖南青年社科专家笔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十七)

【编者按】:近期,湖南省社科联组织首批“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才,围绕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方面,撰写一批学习、领会、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心得感悟,形成“湖南青年社科专家笔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专栏。今日推出第十七篇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牢固树立文化主体性与文化自信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图片

【作者】宋丹

首批“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才,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专长:翻译学、比较文学。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有力彰显。正是有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才有根本的依托,中国共产党才拥有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才拥有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才拥有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显著文化特性。

破除对西方话语与叙事的盲目迷信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西方话语与西方叙事遍布中国人文社科研究各大领域与方向,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或失语或边缘化。这种失衡状态导致生搬硬套、削足适履、混淆视听的研究大行其道,绝非学术发展的良性态势,既与中国具体实践背道而驰,又触摸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只能在其外围兜兜转转。追赶时髦、随波逐流、缺乏实事求精神的研究虽能在短时间内哗众取宠,但从长远来看,将难以为继,经不起时间考验,终究会被历史淘汰。盲目迷信西方话语与叙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文化主体性,进而导致文化不自信,从而只能盲目崇拜西方、人云亦云,丧失了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助长西方话语与西方叙事的霸权,既不能解释中国,更妄谈说明世界。

文化主体性与文化自信

2016年,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造性地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近年来,学者们普遍意识到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各自研究领域,纷纷迈出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步伐,相关研究方兴未艾。正当此时,习总书记又适时提出文化主体性,进一步为从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研究与构建的学者们指明了方向。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也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底气与内核。文化主体性是根与本,文化自信是枝与叶,根牢本固,方能枝繁叶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凡历经时间检验而留存下来的理论,无论古今东西,均具备不同程度的科学性与普遍性。我们今天提倡破除对西方话语与西方叙事的盲目迷信,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并不意味着对西方话语与西方叙事的弃之不用或全盘否定,而是在充分发挥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在准确把握中国具体实践和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促进中西方话语与叙事体系的交流、对话、比较、互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吸收来自其他文明与文化的借鉴与启发,从而加快构建既可解释中国、亦能说明世界的中国特色的话语与叙事体系。

新闻推荐
社科快讯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