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湖南社科网>学术研讨>正文

湖南青年社科专家笔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十五)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张松彪 时间:2023-11-27 09:53:24 
湖南青年社科专家笔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十五)

【编者按】:近期,湖南省社科联组织首批“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才,围绕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方面,撰写一批学习、领会、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心得感悟,形成“湖南青年社科专家笔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专栏。今日推出第十五篇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图片

【作者】张松彪

首批“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专长:养老保险、收入分配、区域创新。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其中,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一科学论断立意深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为广大社科工作者做好科学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自觉践行,将其武装进头脑里、深融入血液里、镌刻在骨子里,使之成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风向标”“航船舵”和“定盘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社科工作者站稳人民立场的本质要求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最根本的立场问题,社科工作者是千千万万人民中的一员,来自于人民,依靠着人民,根植于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理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含糊、毫不动摇地站在人民的立场。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广大社科工作者都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旗帜鲜明地为人民发声,为人民著书立说,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永葆人民的本质属性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这就要求社科工作者都要自觉地将个人的学术追求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民的需求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把人民的困惑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把人民关注的焦点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把人民的期待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社科工作者破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

路到半山坡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会更少,而会更多、更新、更复杂,“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都亟待哲学社会科学回答。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人民中间,人民群众身处实践第一线,对事物的观察更细致、更透彻,对情况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刻,对问题的剖析更独到、更具体,可以说,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尽的智慧。这就要求广大社科工作者必须“问计于民”,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放下架子、弯下身子、撸起袖子、耐下性子,沉到一线去向人民学习,深入车间码头、田间地头、巷尾街头搞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人民群众提供的丰富素材资料进行“深加工”,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弄清问题的本质,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人民群众生动丰富的实践进行经验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理论成果,用人民群众的“奇思妙想、锦囊妙计”打开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社科工作者产出优秀成果的根本保障

“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殷切期待。诚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主要看其能否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这也应当成为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标准。换言之,只有关注人民利益,研究才有吸引力;只有把好群众脉,学问才有感染力;只有治好“社会病”,成果才有影响力;只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理论才有生命力。这就要求广大社科工作者必须摒弃“快餐式”的科研,而要秉承“宁缺毋滥、精益求精”的严谨治学态度,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新闻推荐
社科快讯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