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血脉的信仰,生生不息的力量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赖星 邬慧颖 时间:2021-12-02 11:32:21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10年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江西瑞金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他们将未来中国的种子播种,开始了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
从此,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成为融入苏区儿女血脉的信仰,并在岁月中不断延伸、传承,从红土地到全中国,凝聚成生生不息的力量。

7月15日,观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上观看湘江战役视频。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一)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1930年,毛泽东同志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科学预见了中国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此前,红四军主力已突破重围,转战赣南、闽西,揭开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即使时隔90余年,我们依然能从这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到其中激荡人心的民族梦想与自信力量,这是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回响。
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上的清醒坚定。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不仅源自对国家和人民的朴素感情,更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苏区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他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站在建党百年新起点,我们仍然需要弘扬苏区精神,回应时代要求,总结实践经验,在“两个结合”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
民心,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的“根据地”。
是什么力量让百姓铁了心跟党走?
答案,或许就在毛泽东同志朴实而深沉的话语中。1934年,他在瑞金提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阐述了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这个每天都在为生存而战的年轻政党,把“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等群众身边的“小事”摆在重要位置。
任凭光阴流转,“人民至上”的初心始终不渝。
“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就表达了当年苏区人民对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赞颂之情。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党要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就必须持之以恒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正风反腐、打虎拍蝇,扎紧制度之笼、高悬巡视“利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中国共产党人以不负亿万人民的决心,一次次拿起手术刀革除自身病症,以全面从严治党激荡清风正气、凝聚党心民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确保党的事业始终长盛不衰?
“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宣示!
(三)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统辖12块苏维埃区域,总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000万。

这是江西瑞金叶坪谢家祠堂内景(2019年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然而,乡野间一座仅500余平方米的小小祠堂,便“装”下了整个红色政权的首脑机关。走进瑞金叶坪镇谢家祠堂,可以看到10余个用木板隔出的小间,其面积虽小,却有着响亮的名字:外交人民委员部、司法人民委员部……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广大苏区党员干部以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进取精神,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得苏区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史料记载,当时苏区先进县学生入学率达60%,而在白区号称教育最发达的江苏省也只有约10%。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从苏区时期便开始显现。
从瑞金到北京,一条艰苦奋斗的红线穿起了共产党人推翻旧世界、创立新中国的实践。在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让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今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征途漫漫,只有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才能继续创造“第一等的工作”。
(四)
于都河河水起伏光点闪烁,像是一颗颗跳动的归心。

红军烈士遗孀段桂秀在擦拭丈夫的烈士证明书(2019年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赖星 摄
年过百岁的红军烈士遗孀段桂秀时常坐在自家小楼前,遥望进村的乡路。“我至多离开三五年,你照顾好家里人,一定要等我回来。”丈夫80多年前的临别一言,让她痴等一生。

一名老红军后代在于都烈士纪念园英名墙上寻找亲人的名字(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赖星 摄
在中央苏区,终其一生守望家人归来的故事并不鲜见。赣南有名有姓的烈士10.8万余人,其中3.2万余人北上无音讯;长征途中,担任中央红军总后卫的红34师,6000多人主要是闽西子弟,湘江一战几乎全师牺牲……苏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倾其所有,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奉献和牺牲,令人震撼。

这是2月2日拍摄的广西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曾写道,“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为了人民幸福,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以无怨无悔的奉献诠释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脱贫攻坚以来,1800多名党员、干部为减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抗震、抗洪、抗疫等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一大批共产党员冲锋在前,谱写着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伟大的牺牲之中蕴含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传承苏区精神,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 喜报:《船山学刊》入选202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高影响力期刊50强”
- 省社科联组织开展 “丝韵湘传・少年探桑梓”研学活动
- 省社科联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暨第4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
- 省社科联组织开展2025年专项智库课题研究
- 用好“桂花岛”资源 做强“农文旅”产业——记省社科联驻新晃县波洲镇江口村帮扶工作队
- 拥抱AI!四家单位建设学习大联盟 解锁青年干部担当作为的“数智”密码
- 胡代松出席娄底市社科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会
- 省社科联召开2025年第2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
- 《常德通史》编纂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 湖南省周敦颐理学文化研究会召开成立大会暨周敦颐理学思想学术研讨会
- 湘潭市社科联到会祝贺湖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现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联赴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调研立项课题推进情况
- 湘潭市社科联开展“我爱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务活动
- 张家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 写“福”字、送春联,这年味,够浓!
- 张家界市举办社科普及进社区暨首届社区春节联欢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