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发展历史

 作者:admin 时间:2017-05-02 10:24:20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发展历史

1958年5月13日,一个新的学术性群众团体的联合体——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诞生了,它经历了53个冬春,在曲折中发展,在胜利中前进,为湖南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历史发展的必然。

社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在理论工作上的参谋和助手。它的成立,不是个别人头脑里臆想出来的东西,而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指导,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又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这就需要一大批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总结、提高,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而社会科学是分学科而存在的,这就需要分学科的团体来组织协调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因而各学科的学会就应运而生了。而各学科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社会科学的诸多的学科联系起来,就构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科学系统,这就需要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合组织,协调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形成社会科学界的合力,发挥社会科学的整体功能作用。这就是社联产生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客观条件。

第二,是学会发展的迫切需要。1958年四五月间,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先后成立了哲学、经济、教育、历史4个学会,共有会员300多人。这些学会的成立,自然地需要一个各学会的联合体。省委、省政府顺应历史发展需要,批准成立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简称社联)。

1958年5月13日,省社联在长沙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有四个学会和省市各机关、各高等院校的代表250多人。筹委会主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方克报告了筹备情况,省委书记周惠讲了话。大会通过了省社联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共选出委员35名,其中常务委员14名,方克为主席,王汉新、涂西畴、王学膺为副主席,翟定一为秘书长。一个新的学术性的联合体在芙蓉国里诞生了。

2.53年的变迁。

省社科联从成立到现在的53个年头里,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各具特点的时期。

一是初创时期(1958—1965):第一届委员会产生以后,一个新生的社会科学团体的联合体,以它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湖南社会科学活动的舞台上,举办了纪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学术讨论会等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所属四个学会的会员发展到1000余人。1962年6月,鉴于社联有的委员受政治运动影响或工作调动离开,对委员会作了充实、调整,委员增至45名,常务委员增至15名,由朱凡任主席,刘寿琪、王汉新、王兴久、涂西畴、王学膺、林增平为副主席,王兴久兼任秘书长。

二是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8):1966年在神州大地上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整个社会处于大动乱的状态,省社联也被迫停止活动,许多社会科学工作者受到迫害。社会科学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三是初步繁荣时期(1979--199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国家进人了生机盎然的春天,省社联也获得了新生。经省委批准,1979年7月31日,在长沙召开了“省社联各学会理事联席会议”,决定恢复省社联组织,选举产生了省社联第二届委员会,共选出委员60名,主席:王驰,副主席:卓康宁、王汉新、王兴久、徐政敏、田后风、涂西畴、林增平、李楚凡。秘书长:李楚凡(1986年改由何鹄志担任),并聘请屈正中、朱凡、刘寿棋担任顾问。1982年1月17日,省社联召开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年会,鉴于学会增加很多,决定增补社联委员64名,使委员人数达到124名,并增补赵建德为副主席,后来又增补符鸿基、胡春涛为副主席。

这个时期的特点:一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学会发展很快。1979年社联恢复组织和活动时,只有7个学会,到1990年底,社联所属学会已增加到96个,是1979年的近14倍;二是学术研讨活动比较活跃。除各学会根据本身特点开展学术活动外,省社联每年都要同有关单位组织一些比较重要的学术研究活动(包括一些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三是制定了课题研究规划和检查执行情况;四是组织了学者专家暑期读书会;五是有了自己的刊物。1981年与省社科院合办了一个社会科学的学术刊物《求索》杂志,1984年省社联与省社科院和船山学社联合主办的《船山学报》复刊(1989年又停刊),1988年《求索》由省社科院独办,当年10月省社联主办的公开理论刊物《湖南社会科学》创刊号正式出版;六是推动10个地市建立了地市社联。

按照章程规定,社联委员会每届的任期为5年,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本届委员会的实际任期达12年,超过7年。

四是全面发展时期(1991年至2008年):1991年9月28-29日,省社联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省党政领导熊清泉、孙文盛、刘夫生、刘正、石新山、夏赞忠、沈瑞庭、杨敏之、曹伯纯、卓康宁及代表302人出席了会议。省委副书记孙文盛和省委书记熊清泉先后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大会讨论了第二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书面),做出了《关于第二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听取了省社联党组书记肖浩辉关于修改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章程说明,讨论通过了章程,这次章程修改的一个最重要之点是:“将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改名为“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社科联”);将“主席制”改为“主席团制”,设名誉主席和名誉委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54名,委员会选举王世英、贝兴亚、古祖雪、冯正刚、刘时平、杨长庚、肖浩辉、何鹄志、宋廷同、张萍、张铁夫、罗小凡、周永生、周作翰、贺正时、唐凯麟、喻昭永、谭双泉、黎仲篪等为主席团成员。黄国秋为秘书长。大会还通过王驰、王汉新、林增平、涂西畴为名誉主席,马积高、王兴久、尹世杰、艾天秩、田后风、羊春秋、刘重德、刘晴波、李楚凡、杨慎之、何振国、沧南、陈学源、屈正中、赵建德、胡春涛、胡浩正、徐政敏、符鸿基为名誉委员。在省社科联第三届委员会第二、三、四次全体委员会议上,先后增补李国恩、禹舜、陆魁宏、徐传顺、蔡四桂为主席团成员。

第三次代表大会以后,省社科联根据新的情况开创新局面,使社科联的工作具有新的特色。一是既继承前届的好经验,又赋予新的内容。比如在组织课题研究上,不仅坚持原有每年制定课题规划,检查执行情况的作法,而且由社科联领导牵头,组织各学科学者专家和实际部门的领导同志联合攻关,就湖南迈向21世纪战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农业强省的对策等涉及我省带全局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产生了一批有分量的成果。二是进行了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建立了社科活动中心。三是放大视野,扩展活动舞台。不仅组织了全省和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而且组织了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会;不仅组织学者专家到国内先进地区考察,而且组织他们到国外考察,开阔视野;不仅组织学术研讨会,而且结合党的中心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宣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政策。四是开辟新途径,增强社科联的活力。比如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设置社会科学基金,兴办经济社会发展学院等多层次的学校,不仅培养了人才,而且从经费上支持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五是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比如:坚持按章程规定,每年召开一次委员会全体会议,总结本年度工作,研究下年度任务,按期召开了第四次代表大会;制定了评奖办法,成立了有权威的评审委员会,社科优秀成果评奖纳入了两年一次的正常轨道;制订和修改了学会管理办法,使学会管理规范化;制定了20多个机关管理制度,使机关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六是注重机关干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培养出了一支素质较高的队伍。七是推动全省各地州市普遍成立了社科联,省委党校及部分高校成立了社科联。

1996年11月19-20日,省社科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在长沙召开,省党政领导王茂林、杨正午、储波、郑培民、刘正、吴向东、赵培义和来自全省的280名代表出席了大会,省委书记王茂林,副书记郑培民,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文选德作了重要讲话。省社科联第三届委员会主席团执行主席、党组书记肖浩辉受第三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经过大会充分讨论,做出了《关于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同时讨论了章程修改草案,做出了《关于湖南省社科联章程的决议》。这次章程修改的主要内容是:增加了“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再实行主席团制,实行主席制;只设名誉委员,不设名誉主席。大会根据章程规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05人,常务委员24人,主席刘湘溶,副主席刘力伟、李国恩、张松业、张铁夫、周永生、周阳生、禹舜、徐传顺、章锐夫、蒋冀骋、蔡四桂,秘书长黄国秋。在第二、三次委员会上,先后增补了贝兴亚、赵德之、曹监湘为副主席。

第四次代表大会后,一是在课题研究上进行改革,实行了课题申报和审批制度。二是在组织学术活动上出台了新招,举办了“湖湘经济论坛”或“三湘论坛”,形式生动活泼,效果很好。三是评奖办法有了改进。四是在推动社会成果转化方面,建立了成果鉴定制度。五是在机关处室领导中实行了竞争上岗的办法,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使社科联的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至现在):2009年,省社科联新老班子实现了顺利交接,新领导班子在继承以往历届领导班子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重点做了8方面工作,使省社科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明确“整合资源、服务大局、发展创新”的工作思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给张春贤、周强同志呈送了加强我省社会科学界工作的调研报告,得到了2位省委书记和路建平部长的充分肯定。张春贤书记对报告的重要批示是:“建平同志:我同意调查报告的建议,可结合文化强省的部署,充分发挥社科联的作用,加强社科联的工作”。周强书记对报告作出的重要批示:“佳明、发源同志: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社会科学界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近些年来,我省社会科学研究日趋繁荣,影响不断扩大,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做出了重要贡献。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深入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动员全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请省发改委将社科研究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这充分体现了省委对社科界的高度肯定、极大信任和明确要求,为社科联整合资源、服务大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2.创新社科普及宣传工作。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战略决策,2010年社科普及宣传主题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动创业就业”。围绕这个主题,省本级在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推出了新的举措。一是在烈士公园和省博物馆举办“社科普及宣传活动启动式和宣传周”。邀请了省四大家以及省直单位有关领导出席,省级学会、市州社科联、高校、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共1000余人参加了启动式。这次活动共展出展板300多张,参与单位100多个,张贴标语120多条,设立咨询服务台100多个,发放科普资料10余万份,参观咨询的市民万人以上。这是我省社科普及活动规模大、规格高、效果好的一次盛会,在全省甚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二是深入高校、企业等单位开展了50场有规模、上档次、多形式的社科普及宣传活动。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同台讲评,台上台下互动交流,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受到高校师生、企业员工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三是开展了“湖南首届优秀社科普及读物推荐活动”。由专家、媒体和群众代表组成评委会,从读物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发行量和影响力、知识性和可读性、编排的灵活性等方面投票推选出《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认识与实践》等20种通俗易懂、大众喜爱的优秀社科普及读物,在媒体上公示,举行新闻发布会推介,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四是对湖南省首届优秀社科普及读物、2010年全省社科普及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社科普及报告(光盘)进行表彰。2010年的社科普及活动,主题鲜明,组织严密,场面宏大,形式多样,特色突出,上下联动,集中性与经常性活动有机衔接,形成了社科普及的新格局。3.创办湖南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2010年,在借鉴外省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举办了湖南省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主题为“湖南:转变与转型”。由主会场、六个专场和30个左右分场构成。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省社科联主席郑佳明等8位知名学者和领导干部进行了精彩演讲,对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会议成果在《光明日报》等中央和省内多家媒体刊发,优秀论文结集出版,社会影响很好。4.继续做好重大课题研究。2010年,在省委组织部的领导下,省社科联直接组织研究的重点课题《湖南人才发展研究报告》,得到了周强书记的充分肯定:“摸清了家底,对全省人才状况作了全面深入分析,很有参考价值。”并作为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的重要资料印发,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代表的一致好评。与这个报告形成姊妹篇的《惟楚有才谱新篇——2004年以来湖南人才工作蓬勃发展纪实》,对我省人才工作取得的重要成绩和宝贵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生动的总结和描述,在《湖南日报》、《新湘评论》等媒体刊发后,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外,省社科联还完成了中央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等单位委托的重要课题,都得到了相关单位的充分肯定。5.创新评奖和课题立项工作。2009年是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奖评奖“大年”,是三大奖项第一次在一年内集中评审,工作量很大,而且也很敏感,很具体。为让“获奖者有尊严,评奖者无干扰”,在总结以往评奖经验的基础上,对评奖标准、评奖机制、评委产生办法等方面作了进一步完善,特别邀请了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厅的相关领导担任评委。评奖工作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社科界的广泛认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提升了省社科联在全省的形象和影响力。2010年是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的课题立项年,在继承以往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注重创新,进一步发挥课题立项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一是在政策上对为决策服务的应用性研究、优长重点学科、青年学者以及新升本科院校与民办本科院校予以支持,引导全省社科界紧紧围绕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展研究,保持自身学科特色,促进我省社会科学事业的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对评审办法加以完善,通过制定可操作的科学标准、抽签决定评委人选、增加学科组评委人数、每个评委独立评审后再集体讨论决定、严肃评审纪律等办法保证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客观性。三是把有限经费向重点倾斜,评出了5个重点课题,每个资助2万元,其他资助课题经费也适当提高。这次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参评评委普遍认为组织严密,风清气正,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6.学术阵地建设取得新成绩。《湖南社会科学》、《船山学刊》克服经费严重不足等困难,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守学术道德,不收版面费,在培养湖湘学人、提升湖南社科界的影响力、推介优秀成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刊物质量稳步提升。《湖南社会科学》入选“湖南省十佳社科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扩展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同时具有“五块牌子”,2010年在“首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评比中荣获期刊类二等奖。《船山学刊》1915年创办,已有96年历史,成为指定参加香港书展的刊物,荣获第二届国家重点社科期刊奖,在港澳台地区和日本、韩国具有一定影响。7.积极化解经费困难。由于办公楼维修等种种因素,2009年省社科联经费赤字达到170多万元。为了化解经费困难,采取了“两手抓”的方针。一方面,积极主动向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领导和职能处室如实反映情况,争取支持;另一方面,提出建设节约型机关,领导率先垂范,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想方设法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尽可能节省经费开支。连续两年没安排出国考察经费;另外还争取其他部门、高校、企业的经费支持。在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到2010年底,消除了赤字,实现了收支平衡。8.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2010年,按照省委组织部《关于省直党政机关内设机构领导人员竞争上岗的实施意见》和《湖南省社科联人事管理办法》,以选拔秘书长岗位和两个正处实职岗位人选为契机,坚持公开、民主、竞争、择优的原则,采用竞争选拔和轮岗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出秘书长和两位正处长人选,并对五年以上正、副处长进行轮岗,营造了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氛围。认真落实周强书记提出的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平台、干成事的有激励”的选人用人指导思想,采用加强干部培训锻炼、跟班学习、创设新平台启用优秀年轻干部等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先后有三人借调到中组部、省国资委、省委组织部跟班学习,均得到借调单位的充分肯定。现在,省社科联机关干部职工精神面貌得到振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风气已经呈现,务实进取、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初步形成。

3.办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社科联的代表大会、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都是属于领导决策层,任何决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强有力的办事机构。没有这种机构,一切都等于零。社科联的办事机构,适应社科联的事业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合署办公的阶段。社科联成立的最初阶段,办事机构设在省科委,配有专职干部。1960年3月经上级批准,省社科联办公室附设于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79年9月,省编委批准设立省社科联办公室(处级),编制5人,先后由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和省社科院代管。

随着社科联事业的发展,社联这种高层次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所担负的任务与当时的办事机构的组织形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一方面是社科联领导集体构成的规格高,主席、副主席都是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社科院和主要高等院校的主要领导干部和著名学者;一方面是办事机构小而规格低,且与省社科院合署办公,由于两个单位的性质、任务、工作方法不同,活动规律不同,工作诸多不便,很多大事不能及时决策,严重束缚了社科联功能的发挥。只有理顺领导体制,才能克服这些弊端,使社科联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术性群众团体联合体的作用,更好地领导所属各学会为繁荣湖南社会科学而奋斗。

第二阶段是“独立建制”阶段。省委、省政府在总结社科联成立以来机构设置经验的基础上,顺应社科联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于1985年7月决定:省社科联为独立建制的正厅级单位,是同省科协、省文联一样的省直一级群众性学术团体,经费单列,配备专职领导干部。同年10月省委任命符鸿基、胡春涛为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同年12月省编委发文确定省社科联机关编制40人,机关内设学会工作处、情报联络处、办公室。随后又批准增加学会工作人员的编制23人。经省直机关党委批准,成立机关党总支。1986年11月,省编委同意省社科联增设软科学研究室。1986年6月,省委决定省社科联单独建立党组,任命王驰为党组书记,李楚凡、符鸿基、胡春涛为党组成员。1989年6月省委任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时平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1990年11月30日省委任命肖浩辉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陈祥成为副书记,符鸿基为党组成员。省委、省政府关于省社科联独立建制的决定,使长期困扰省社科联工作的领导体制上的矛盾得以解决,为省社科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三阶段是改革发展阶段。省社科联三大以后,省委非常重视社科联办事机构的建设,不断调整和充实社科联专职领导成员的力量。1991年10月任命肖浩辉为党组书记,贝兴亚、罗小凡为党组成员、主席团专职成员(执行主席)。1994年11月任命徐传顺为党组成员、主席团专职成员(执行主席),1994年2月和1995年4月,先后调来陆魁宏、蔡四桂,分别任党组副书记、党组成员和主席团专职成员(执行主席)。1996年省社科联召开四大换届,任命刘湘溶为党组副书记、专职主席,徐传顺、蔡四桂为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1998年5月刘湘溶调离省社科联后,省委又先后任命赵德之、曹监湘为党组正、副书记、专职副主席。

在1995—1997年的机构改革中,省委根据社科联的存在价值,从实际出发,决定省社科联仍然保持独立建制的正厅级单位。内设机构根据政、事分开的原则进行必要的改革,行政管理机构设办公室(对外可同时使用人事处印章)、学会工作处、科研组织处,经省直工委批准成立了机关党委。软科学研究室、《湖南社会科学》编辑部、《船山学刊》编辑部划为事业单位。经省编委批准成立了湖南社科活动中心。另外,经省教委批准成立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进修学院(后改名为经济研修学院),省编委、省计委、省劳动厅批准成立了社科联技工学校。

与此同时各地、市、州社科联的机构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原来没有建立社科联的地方,都已成立了社科联,原来已经成立社科联而没有独立建制的地方,也先后明确为独立建制的正处级单位。现在全省14个地州市已普遍成立了社科联,其中有80%以上明确为独立建制的正处级单位。

4.不可替代的作用。

省社科联是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的以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为特点的学术性群众团体的联合体。具有学科齐全、人才荟萃、渗透和覆盖党校、高等院校、军事院校、科研院所和实际工作部门等理论界五路大军的综合优势。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市社科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把社科联的功能作用概括为四个方面:在加强党和政府同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联系方面,具有桥梁纽带作用;在组织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和参与决策方面,具有组织协调作用;在促进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化方面,具有咨询服务作用;在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增强理论素养和提高理论水平方面,具有宣传普及作用。湖南省社科联成立43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自身的努力奋斗,较好地发挥了江泽民同志指明的四大功能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团结了社科队伍,组织了理论湘军。我省社会科学队伍,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讲,都是一支相当可观的的队伍。但这些力量分散在科研、教学、实际工作部门和社会各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无论是理论研究、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部门,都迫切感到组织起来进行集体研究和联合攻关的必要。而社科联及其学会则是实现这种联合的最好形式。省社科联成立后,适应这种形势需要,努力工作,积极而慎重地发展学会,省级学会由1958年的4个发展到现在的158个,地市级学会发展到450个,共有会员20多万人。把分散的社科力量团结和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社科理论湘军,增强了社会科学的整体功能,为党委和政府加强同我省社会科学界的联系建立了一条重要渠道,起到了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此同时,省社科联把培养青年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成立了省社科联青年工作委员会专门抓这项工作。举办了四届以“繁荣社科理论,造就理论新人”为宗旨的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为青年社科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引导和激励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联系实际开展研究,使他们成为振兴湖南社会科学的生力军。现在我省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的社科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

二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省社科联和学会利用横向联合的独特优势和便于组织协调各方社科力量的功能,根据不同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每年都要组织一些较大的学术活动,推动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涉及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如组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研讨;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贡献的研讨;毛泽东思想轨迹和理论体系及其对马列主义发展的贡献的研讨;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体系及其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贡献的研讨;社会主本质、发展趋势及全面发展研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研讨等,并与一些全国性的学会联合举办了全国性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讨论会、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研讨会,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起了很好的作用。二是紧密联系湖南实际,研究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热点、难点问题。如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关系的研究;深化农村和企业改革的研究;湖南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区域经济的研究;浦东和长江流域开发与湖南经济发展的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民主法制建设的研究;执政党建设的研究等等,并与一些全国性学会主办了市场经济与生产力发展研讨会、企业文化与企业改革研讨会、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讨会等,发挥了舆论导向和智力支持作用。三是开展有湖南特色的优长学科和湖湘文化研究。如消费经济学研究;毛泽东早期思想研究;湘籍中共党史人物研究;船山研究、屈原研究等等,并与有关学会联合主办了国际屈原学术讨论会、王船山国际学术讨论会、曾国藩国际学术讨论会、魏源国际学术讨论会、全国左宗棠学术讨论会、全国黄兴学术讨论会、周立波学术讨论会等等,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扩大对外交流,促进湖南的学术繁荣起了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958-1999年,省社科联及所属学会组织的较大学术活动约1900余次。不少中央领导同志和全国知名学者都曾先后来湘参加、指导有关学术活动或作学术报告。同时,社科联还积极组织我省学者出省、出境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对开阔我省学者眼界,增强与省外、境外学者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是以实际问题为重点,组织课题研究。分层次地组织课题研究,是发挥社科联的优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途径。1986年我们制订了“七五”社科课题规划。以后年年都有课题规划,组织指导全省各地市州社科联和所属省级学会开展课题研究。从1992年开始省社科联直接组织了10多个带全局性的或需要多学科攻关的重点课题研究,即湖南省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研究,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研究,农业大省转向农业强省研究,加强宏观调控制止通货膨胀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研究,市场经济下党的建设研究,中共三代领导人决策思想研究,湖南迈向21世纪战略研究,社会科学在当代的作用研究等。同时还组织和指导省级各学会、研究会研究各种课题2000多个,其中有的研究成果已直接进入决策领域,有的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用,对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我省的一些优长学科和社科研究成果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是发挥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智力优势,广泛开展社科普及和咨询服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社科联及所属学会,举办各种培训班、学术讲座、报告会4500次,参训参会人员在80万人次以上。如1994年省社科联同省委宣传部、省直工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列报告会,请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结合我省实际从不同侧面宣讲市场经济的有关专题12场,省委书记王茂林带头作了首场报告,直接听众达10000人次,对于促进广大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各级社科联和学会还组织了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企业和农村调查研究,开展咨询服务,为基层排忧解难,较好地促进了社科理论成果社会化。

五是受省委、省政府的委托,从1991年开始,在省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组织了全省第一、二、三、四、五届社会科学成果评奖。共评出社科优秀成果879项,其中一等奖16项、二等奖94项、三等奖191项,优秀奖578项。通过评奖,检验了我省社会科学所取得的成果,发现了人才,调动了全省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也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省社会科学激励机制积累了经验。1995年,省委决定成立由有关部门领导和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其办事机构评审办公室设在省社科联。1997年以两办的名义颁布了《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条例(试行)》。这两项决策,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科学激励机制,实现评奖规范化、制度化,增强评奖的权威性,促进我省学术活动的繁荣和学术质量的提高,已经产生了重大作用。

六是举办社科报刊,为开展社科研究提供园地。省社科联成立以来,相继创办了《湖南社会科学》、《湖南社科通讯》、《企业文化报》、《会计时报》、《社科工作简报》、《湖南社科界》等报刊,恢复了具有悠久历史的《船山学刊》。经过整改,现存的《湖南社会科学》和《船山学刊》等刊物在人手少、经费困难的情况下,质量不断提高,影响逐年扩大,吸引、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社会科学工作者,促进了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船山学刊》在海外有很大的影响,1993年参加香港国际书展,是销量较大刊物之一。省级各学会和地市州社科联也办了50多种刊物,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阵地,为开展社科研究提供了园地。这些情况表明:省社科联是党在宣传理论战线上的一支重要方面军,是党和政府可以信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它在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有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社会科学,就要高度重视社科联地位,认真贯彻江泽民“发挥社联作用,繁荣社会科学”的题词的精神,把社科联的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新闻推荐
社科快讯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