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科普及工作 有效对接群众需求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省社科联课题调研组 时间:2015-11-27 23:03:04 
创新社科普及工作 有效对接群众需求

内容提要:近年来,省社科联团结和联系广大社科工作者,积极推动社科普及工作创新,努力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基层,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需求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为此,课题组经过调研,认为应进一步提高社科普及的实效性,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内容形式、创新平台载体、建立长效机制。

 

社科普及工作是党委政府赋予社科联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能,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的公益性社会活动。深入开展社科普及,让社科理论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基层,不断提升全民思想理论素质和人文社科素养,是广大社科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长期任务。近年来,省社科联团结和联系广大社科工作者,积极推动社科普及工作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需求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为此,省社科联成立了专题调研组,通召开专题座谈会、个别访谈、现场考察,并结合近年来我省社科普及工作的成功实践,对我省开展社科普及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认真总结,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社科普及工作,有效对接群众需求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我省社科普及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省社科联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按照简朴务实的原则,积极推动社科普及工作创新,努力在社科普及的内容上实行“点菜式”、在社科普及的对象上体现“分众化”、在社科普及的形式上做到“短平快”、在社科普及的载体上实现“多样化”,为推动科学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凝聚形成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共识共为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注重把握导向,服务发展大局。坚持正确导向,服务发展大局,既是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任务,又是社科普及工作的根本要求。近些年来,我省社科普及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科学跨越、富民强省服务。在宣传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中,始终注重把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绝不为错误的言论提供机会。与此同时,我省社科普及工作坚持把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精神,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先后围绕“发展经济 壮大财政”、“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跨越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创业就业”、“发展创新与两型湖南”、“两型社会与文化建设”、“民生 环境 效率”“改革 发展 民生”等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鲜活的社科普及活动,受到了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赢得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二)注重深入基层,扩大社会影响。深入基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活动是社科普及工作的着力点。一方面我们在精心打造“启动式”和“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时,从形式到内容上逐渐从集中开展活动,转变为分散开展活动,更加贴近基层、深入基层。2014年,我们以主题展览、咨询服务、发放宣传资料、表彰社科普及工作先进、交流社科普及工作经验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普及社科知识,取得较好效果。同时,我们发动全省社科联系统各个单位,通过采取基本陈列、举办专题展览、组织社会活动、开展共建共育、主动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在宣传周期间开展了150多场群众性普及活动。另一方面我们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分众式科普活动。我省社科普及工作注意细分受众人群,通过开展分众式、对象式宣传活动,满足不同群体差异性、多样性的社科普及需求。如为省直厅局等领导干部、企业高管举办的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题报告会;组织全省社科普及志愿者组成“湖南省社科普及志愿者小分队”,与基层群众面对面开微宣讲、微展览、微咨询、微公益等活动;湘潭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开办以退休、在职干部、企业经理人等知识分子为对象的《弟子规》传统文化讲座;咸嘉新村社区主办的“社区邻里节”“社区体育节”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文化活动等。

(三)注重平台建设,打造普及品牌。进行载体与平台建设,推动社科普及工作深入基层,实现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一是社科普及工作网络逐步铺开,在我省已经建立了42个省级社科普及基地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推动市县建立社科普及基地。如湘潭市社科联建设了10个社科研究与普及基地。各基地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优秀社科普及读物的出版与推荐渐成规模。社科普及读物的创作与推广是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内容。“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资助出版”活动共资助出版了19本优秀社科普及读物;“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推荐活动”共推选出《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认识与实践》等67种通俗易懂、大众喜爱的优秀社科普及读物,在全社会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三是以 “湖湘大学堂”“湘图讲堂”为代表的社科普及品牌影响日益扩大。特别是由省社科联牵头打造的“湖湘大学堂”把学术交流与社科普及有机结合,倡导“知识改变命运 精神丰富人生”的理念,既传播高端高雅的思想文化,又普及通俗易懂的社科知识,多次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各市州也开设了具有本地文化标识的讲坛,如湘潭的“碧泉讲坛”、岳阳的“市民大课堂”、常德市图书馆的“民生大讲堂”等。

(四)注重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社科普及是一项惠及全社会的工作,面广量大,必须通过创新,整合各种资源才能持续有效推进。一是探索进行跨行业跨部门合作。省科普办每年与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开展优秀社科普及读物推荐活动,与省文明办开展社科普及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志愿者开展“社科普及五进系列活动”,做到供需结合、优势互补,把改善工作条件与更好地服务现实有机结合,有力提高了上述活动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二是探索吸纳社会力量办科普。各级社科联及所属社科类社会组织运用市场机制开展社科普及,努力争取企业和个人支持。比如,“石鼓书院大讲堂”是衡阳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电视台主办,由民营企业出资赞助打造的品牌活动;常德市东方红会馆将企业经营与红色革命文化科普融合,按照市委主导、会馆承办、市场走向的模式,走了一条文化事业与产业相结合的发展的路子。三是探索发挥媒体的宣传优势。如今年我们举办的2014年湖南省社科普及宣传周启动式,就选在全国知名门户网站“红网”演播中心进行现场视频和图文直播,同时在“红网”首页开设“改革与发展”社科普及宣传专题,扩大活动影响。“湖湘大学堂”积极与多种媒体合作,推出了系列专题节目,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二、我省社科普及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省社科普及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需求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上还不够到位。我们的干部群众对社科普及工作的认识存在诸多盲点,认为与他们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有关系的也认为没有自然科学普及那样直接有效。与自然科学普及相比,社科普及普及工作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在调研中,各市州社科联普遍反映,由于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认识还不到位,导致开展社科普及工作缺编、缺人、缺钱,工作开展难度大。

(二)发展中还不够平衡。调研显示,我省的社科普及工作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主要表现在: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和部门,社科普及工作就越受重视,保障措施就越齐全,社科普及工作部门干部职工积极性就越高,效果就好;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部门,社科普及工作重视度就不够,保障力度就越疲乏,社科普及工作部门干部职工积极性就难以调动,工作开展难度就大。另外社科普及风、社科普及热往往停留在上面,主要是集中在城市,而基层,特别是农村还是社科普及工作的薄弱环节。

(三)普及方式还不够生动。调查显示,当前社科普及工作的手段还不多,主要是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讲座、展览等方式进行宣传,无法真正了解群众对社科知识的需求,也就无法提供相应的“供给”;另外宣传手段上主要利用报纸、电视、印发资料等传统方式传播,而在运用手机短信、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还比较欠缺,难以影响年轻一代。

(四)资源整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省社科资源丰富,优秀专家众多、诸多社科普及平台都已具备相当规模。但是由于资源分散、人才条块分割严重,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完善、机制不灵活等原因,往往导致社科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社科普及的手段单一、覆盖面较窄、普及平台后续建设乏力、资源严重浪费。特别是由于缺乏法律法规保障,导致在组织领导上乏力,在顶层设计上缺位。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公众获取社会科学知识不便利,公众在社会变革中产生的种种疑虑和困惑得不到有效舒解,而形形色色的愚昧迷信、反科学、伪科学甚至邪教则乘虚而入,侵蚀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价值;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一代青年的个体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渗透。

三、创新开展社科普及工作,有效对接群众需求的对策建议

要解决社科普及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树立群众观点,搞好社科普及工作与群众需求相结合的文章,使社科普及活动真正普惠于民。具体而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社科普及工作的领导,将社科普及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制定促进社科普及工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县级以上党委政府要建立社科普及工作协调制度,加强对社科普及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将社科普及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核指标。各级社科联、学术团体都要充分认识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性,把社科普及纳入全年工作计划,合理安排经费。要多向领导汇报,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商,逐步调整完善有关政策和机制,力争让社科普及创作列入社科规划、列入社科优秀成果评奖范围、列入职称评定业绩。对社科普及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和奖励。

(二)创新内容形式,增强吸引力。要讲究传播艺术,改进普及方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社科知识为公众易于理解,易于接受。要通俗化,把“普通话”和“地方话”结合起来,把“官话”和“术语”转换成群众语言,多用群众语言阐释理论,说短话,讲“方言”。要具体化,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结合起来,善于使抽象的道理转化成具体的事例;把“大主题”和“小切口”结合起来,善于使党的科学理论转化成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把“我来说”和“大家谈”结合起来,使传统的“我说你听”式的“独角戏”转化成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的“交响曲”。要形象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念融人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中,“演”“讲”结合,以“演”促“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使人们在文化活动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自然而然的认同,在愉快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益,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创新平台载体,加强传播。要对已有社科普及平台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使之常做常新,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新平台。要重点组织好社科普及启动式和宣传周,做好“集中造势”这篇大文章;要不断扩大湖湘大学堂的覆盖面,提升公共文化品牌影响力;要建立省市县三级社科普及基地网络,整合更多社会资源,推动社科普及宣传活动持久的、广泛的、深入的开展;要开展优秀社科普及读物推荐与创作,引导广大社科普及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社科普及作品;要充分发挥社科普及志愿者队伍的作用,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微宣讲、微咨询、微展览、微公益”等活动;要大力构建新型社科普及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微博、手机报等新型媒体的作用;让社会科学这只“燕子”真正地从象牙之塔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建立长效机制,强化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科普及工作,通过加强领导、落实政策、保障经费,为社科普及创造良好的环境。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将社科普及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投入水平,改变当前很多地方一搞活动就要“请示、化缘”的尴尬局面。要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捐助科普事业,建设为社会服务的科普公益设施,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科普投入机制。要积极推进社科普及立法,明确社科普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明确党委政府及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整合全社会各种资源,规范、督促全社会方方面面搞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促进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崇尚理性,为促进“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课题主持人:黄建华,主要参与人:黄云志、龙  艳、贺代贵、罗雄、邹序明、张京华、庄劲旅)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