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湖南社科网>社科快讯>正文

全面深化改革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大会高层论坛概览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佚名 时间:2014-02-28 08:00:00 
全面深化改革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大会高层论坛概览

  2014年1月14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省社科联共同举办的江苏省社科界第七届学术大会高层论坛暨江苏省社科联七届理事会第九次会议在宁举行。论坛以“全面深化改革 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为主题,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思路、东部发达省份在新一轮改革中的战略思考、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等议题。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傅自应,江苏省社科联主席、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等出席高层论坛开幕式。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主持开幕式。 

  一、社科研究助推社科强省建设 

  “建设社科强省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王燕文在会上介绍,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始终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目标,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社科强省的重大战略;2012年底,召开社科强省推进会,出台《加快推进社科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2013年,成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对《实施意见》进行责任分工,将社科强省战略一步步向前推进。 

  江苏省社科界学术大会自2006年启动以来,一直以展示学术前沿、推出优秀成果、促进学科交流、培养青年人才为宗旨,努力建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江苏社科强省建设步伐的有效载体,打造推动理论创新、开辟“两个率先”实践新境界的智力品牌。《中国社会科学报》自2011年开始,持续跟踪江苏省社科界学术大会,并进行全方位报道。 

  本届学术大会系列活动,从2013年10月正式开启并一直延续到2014年1月中旬结束。其间,先后举办学科专场、学术聚焦、学会专场、区域学术专场和高层论坛共16场系列活动,收到学术成果近5000篇,邀请134位专家进行主题演讲,江苏省内外高校、党校、党政机关、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等近500家组织机构、约7000人参与学术活动。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表示,本届学术大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紧扣时代主旋律,现实针对性强;二是多方联手、协同办会,学术带动力强;三是宣传力度大,学术影响面广;四是实际效果好,实践指导价值突出。全方位、多视角的思想碰撞与成果交流,不仅带动了江苏省社科系统学术研究的整体发展,也形成了学术活动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新格局,有力促进了江苏省“两个率先”的新实践、新探索,发挥了学术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在高层论坛致辞中,王燕文要求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江苏省委部署,发挥“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的使命作用,强化责任担当、推动工作标杆强起来;突出问题导向、推动智库功能强起来;抓好第一资源、推动人才队伍强起来;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工作合力强起来,努力在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探索中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为建设社科强省、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对于江苏省各级社科联下一步的工作,王燕文提出,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江苏省各级社科联要发挥“联合”的最大功能、“协作”的最大优势、“服务”的最大价值,团结凝聚社科界“五路大军”,为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 

  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谢春涛说,十八大刚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些论述,针对怀疑甚至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表明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态度,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正确方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谢春涛说,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强国,强调发展民主、健全法治。更重要的是,提出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论英雄,改进对干部政绩的考核标准和办法,更多地关注民生和生态保护,使科学发展得到制度保证。 

  十八届三中全会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概念和任务,并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起进行整体部署,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桑学成表示,这是我们党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改革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上的深化。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使我党更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内在要求。 

  谢春涛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方面“苍蝇”、“老虎”一起打,以高压态势反腐;一方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使党风状况明显改观,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赏。 

  桑学成认为,要充分认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内涵和意义,准确把握“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目标,深刻领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他强调,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在人。关键在党,就是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关键在人,就是要通过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真抓实干、能打硬仗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一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人才队伍,打造一支群众信赖、党群连心、作风过硬的基层党员队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三、关注资源配置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会专家认为,这涉及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大调整,不仅需要政府通过自身的改革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还要求政府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新格局中更好发挥其应发挥的作用。 

  洪银兴认为,市场对资源配置由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首先意味着市场不再是在政府调节下发挥调节作用,而是自主地起决定性作用。其次,就国家宏观调控来说,在宏观经济发展的一定限度内,市场可以不受限制地、自主地决定资源配置。 

  “在分清政府与市场作用的边界时,不能以为强市场就一定是弱政府。关键是,只要两者不是作用于同一资源配置领域和同一层面,政府和市场就不会冲突,就不会有强政府和强市场的此消彼长的对立。”洪银兴认为,随着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被确认,这种强政府和强市场的合作方式也需要转型。政府作用机制同市场机制衔接,政府配置公共资源同市场配置市场资源结合进行。总的来说,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下,政府在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层面上有效发挥作用,整个社会就可能做到效率和公平兼顾,经济发展既有活力又可持续。 

  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应发挥的作用,必然涉及政府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孔繁斌认为,政府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要旨,是如何在社会治理和发展中消除全能政府的支配性作用、限制政府强制性权力以改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只有在运行层面实现从“控制一千预”到“治理一服务”架构的转变,才意味着社会治理体制真正的改革和创新。 

  “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社会治理领域改革提供了价值型、制度性平台,离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将难以持久和深入。”孔繁斌说,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需要深化研究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尤其是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系,至少从以下方面作出解释:第一,从原则上来看,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在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中拥有的是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因此,不能割裂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而必须从一般和特殊的层面对两者的逻辑关系给予合理认识。第二,从内容上来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很多内容实质上已经涉及社会治理领域改革,缺乏服务型政府精神和价值引领的社会治理领域改革实践,仅仅成为实现“维稳”的一种途径,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完善公民权利维护、利益协调、改善政府与公众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四、“五位一体”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吹响了号角。“全面改革,是因为改革内容覆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建设的全领域。深化改革,是因为改革本身的设计、推进以及成果的固定,都需要加以制度化,都需要按照法治化韵方式固化下来。”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周佑勇说。 

  1.将法治中国建设覆盖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周佑勇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涉及修改许多现行法律或者制定一系列新的法律,其实是一场深刻的法制变革。它要求将法治中国建设覆盖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应当将法治中国建设贯穿于“五位一体”建设的全领域加以整体推进。 

  “法治中国”是法治建设的“升级版”和“中国版”。周佑勇表示,“法治中国”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到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意味着我国法治建设又一次极为重要的全面提速与极为深刻的转型升级。强调法治不仅是在某一个区域或一个局部内得到实现,而应在整个中国都得到实现,可以说是我国依法治国实践的“升级版”。“法治中国”将法治的共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强调要在保持对一切制度文明充分开放的同时,亦要保持对法治中国建设的主体性自觉;在借鉴异域他国法治经验的同时,必须契合中国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政治经济条件,因此也可以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中国版”。 

  2.建立环境资源资产负债表引导生态文明建设。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以及未来更长时间,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不断加速、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发展阶段,同时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任务,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将面临严峻形势和新的挑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艰巨。 

  在生态文明制度的完善、创新与发展方面,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毕军指出,制度和机制是制约党政领导干部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目的是破除和扭转地方发展唯GDP论。建立环境资源资产负债表可以全面记录当期环境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变化情况。这是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绩效评估考核、领导干部环境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一系列制度的基础和依据,是引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检验器”。 

  毕军指出,据预测,我国城市化率年均将增长约1%,产业高度集聚、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尺度区域与城市群持续大规模出现,发展区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和国家战略。但在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下,重点区域集中表现出物质代谢量巨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废弃物产生量集中,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矛盾越发尖锐。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构建优美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和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措施,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与关键环节。”毕军认为,我国迫切需要开展区域综合性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整治,支撑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迫切需要大规模发展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升级与结构优化,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环境保护模式;迫切需要培育和壮大环保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绿色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全面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挑战。 

  3.东部发达省份应继续成为中国制度改革的示范区。 

  就东部发达省份而言,在我国新一轮改革过程中,它们的角色定位、责任担当、改革示范的内涵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科研处处长陈建勋对东部发达省份在新一轮改革中的战略定位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东部发达省份目前正经历着从政策操作创新到制度改革创新转型,应继续成为中国制度改革的示范区域。 

  “从东部发达省份的角色变迁看,东部地区正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GVC)到构建国家价值链(NVC)转型。”陈建勋说,东部地区的经济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高技术制造、高技术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已经成为东部地区高新技术的内涵;从产业发展引领的角度看,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发展迅猛,正在改变着中国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一批本土型的跨国企业迅速诞生;从产业发展趋势的角度看,正在形成所谓“三经济一制造”即平台经济、绿色经济、健康经济、智能制造的产业发展格局。 

  “从东部发达省份的未来责任看,东部地区应成为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和国家安全格局的主导性力量。”陈建勋认为,东部发达省份在强化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按照国家发展的大战略,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积极为解决南海、东海问题打造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要有步骤地调整经济沿海化的不利态势,使我国的战略重心在陆海之间保持平衡,以减轻来自海洋的威胁;要积极推动中国发展大都市圈建设战略,改变我国产业体系高度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状况,特别是要根据都市圈的行政区划发展,制定区域性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区域性的产业发展战略,从而形成我国经济的多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建立生存率高,抗击打能力强的网络化城市体系。

新闻推荐
社科快讯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