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克鑫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湖南社科网 时间:2011-07-05 08:00:00 
访谈: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克鑫
党领导下湖南农业现代化的巨大成就及其经验
 
 
    湖南社科网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业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首先,请您谈谈湖南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进程?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克鑫: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业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全省农业农村焕发勃勃生机,农业、农村、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2年的沧桑巨变,62年的风雨征程,62年的不懈奋斗,湖南农业现代化从理想期盼到规划蓝图,走向广大农村,走向万顷农田,走向三湘沃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从建国到1957年,为湖南农业恢复和奠定社会主义农业体制阶段。建国后,湖南农业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制。
  
  从1958年到1978年,为我省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961年1月,省委发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十大政策》,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是全党全民长期的首要任务。”从1963年起,全省按照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战略方针和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设“四个现代化”思想指导下,湖南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力度,大力繁育推广良种,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8年至2001年,为湖南农业产业化初级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湖南农业发展开始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向“两高一优”方向发展。1993年,湖南提出了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加大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全省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取得突破。199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农业产业化正式摆上主要决策层的重要议事日程。1996年9月省委首次召开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同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的重要文件,明确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工作重点、政策措施,湖南农业产业化进入初级发展阶段。1999年,省委和省政府决定在浏阳、长沙、醴陵、攸县、汨罗五县市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
  
  2001年以后,湖南农业现代化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01年省第八次党代会将农业产业化纳入“三化”进程之一,农业现代化步入快速发展轨道。2005年,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省委、省政府作出大力推进农业五大产业链建设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的决定,同时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实施“一化三基”战略,提出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湖南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步伐。2010年8月,省委作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富民强省战略新部署,提出以“农业现代化”领跑“新型城镇化”。同年9月,湖南召开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湖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并推出十大举措大力推动湖南农业现代化建设。湖南农业现代化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湖南社科网记者: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使农民尽快富起来,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请您谈谈湖南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克鑫: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的根本途径。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益阳等地就创造了闻名全国的“一村一品”经营模式,并逐渐扩大到“一乡一品”的模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雏形。1996年11月《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出台后,湖南农业产业化逐步加快了发展步伐。随后5年,全省开始按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生产,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2001年11月省第八次党代会后,农业产业化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一是主导产业初步形成。2002年,全省制定了《湖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稻米、生猪、肉牛(羊)、棉花、油菜、柑桔、绿茶、苎麻、牛奶、淡水鱼产品为湖南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给予扶持,并以此带动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通过几年建设,全省已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主导产业,有力提升了农业的发展层次和质量效益。二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到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4.8万家,全省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2660多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345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14家,泰格林纸、唐人神、太子奶、隆平高科、正虹科技、华升工贸、金健米业、省茶叶公司、金浩茶油、洞庭水殖为湖南10大标志性龙头企业。三是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规模由小到大,市场类型由单一到全面,市场功能由弱到强,市场交易逐步规范。四是经营机制不断创新。逐步探索和推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农户”、“基地+农户”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模式。
  
  湖南社科网记者: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是关键。请您谈谈湖南是如何围绕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克鑫:从1992年起,省委、省政府围绕实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大目标,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1997年6月,制定《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决定》,对全省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与任务、重点、政策措施给予明确规定。全省各地采取各种措施逐步实现农业结构的多元化,尤其是按照“多的调优、优的调多”的思路,加大粮、猪、果等大宗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名优特农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支柱产业和规模优势。到2001年,农村产业结构排序由1997年的“二一三”调整为“二三一”,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区形成“三二一”的格局。近几年来,湖南农业产业结构呈现不断优化、农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喜人局面。一是农产品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大力实施“湘米优化工程”、“生猪品改工程”、“柑桔品改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有效提高了优质农产品比重。目前,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比重提高到61%以上,优质棉100%,优质油菜90%以上,优质水果50%以上,杂交猪95%以上,优质水产品65%以上。二是农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主要表现在非农产业比重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了粮油棉麻、油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烟草五大产业链和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此外,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比重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三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以工业化水平提高为重要标志。尤其是近年来,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带动下,全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速,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200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
  
  湖南社科网记者: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有农业区域布局的总体思路。请您谈谈湖南是如何依据各地资源优势、传统习惯和市场变化趋势合理布局农业区域发展的?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克鑫:进入新世纪后,湖南进一步强化了农业区域布局的思路,注重依据各地的资源优势、传统习惯和市场变化趋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使全省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合理。如,湘东、湘中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时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湘北则充分发挥口岸优势和农产品基地建设优势,突出“湖”字特色,重点发展无公害稻米、优质棉花、油菜、水果、水生蔬菜和特种水产、水禽养殖,发展避灾农业;湘南则利用“天然温室”和紧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港澳地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了无公害蔬菜、时鲜瓜果、油茶、烤烟、养殖等名特优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湘西则抓住进入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机遇,突出“山”字特色,重点发展无公害草食畜禽产品、优质水果、优质名茶、反季节蔬菜、药材的开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大中城市郊区还重点发展了观赏农业、休闲农业与设施农业,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格局。全省区域共同繁荣、协调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长株潭成为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大湘南和大湘西地区后发赶超势头强劲。同时,县域经济加快发展,长沙4县市(长沙县、宁乡县、望城县、浏阳市)进入全国百强县。总体来说,湖南以只占全国3.2%的耕地,产出了占全国6.3%的农业产值、6%的粮食、5%的棉花、5.4%的水果。
  
  湖南社科网记者:农业要稳步发展,农产品的产量是基础。湖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农产品产量问题,农产品产量一直稳步上升。请您谈谈湖南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克鑫: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湖南作为国家主要的粮食产地,省委、省政府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始终坚持发展粮食生产不动摇。近几年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始终坚持“一个稳定”、“四个提高”,即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种粮效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保了粮食稳定增产,粮农持续增收。2004年以来,全省粮食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稻谷产量第一的地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全省粮食生产丰收,粮食种植面积480.91万公顷,总产量达601亿斤,比1978年的417.58亿斤增长180多亿斤;全省棉花年产量30万吨,比1978年的7.56万吨增长20多万吨;全省油料产量160万吨左右,比1978年19.71万吨增长140多万吨;茶叶产量快速增长,黑茶已占据国内市场一半以上份额;畜牧和水产品生产在调整中稳步发展,生猪产量稳中有增,出栏稳定在8000万头左右,比1978年的1491.26万头增长6000多万头;全省牛肉产量16.3万吨,禽肉产量53.3万吨,禽蛋产量91.7万吨,牛奶产量7.8万吨;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198.89万吨;全省蔬菜产量3122.93万吨;水果产量825.11万吨;全省麻类产量6.42万吨;烟叶产量22.22万吨。在全国主要农产品排序中,湖南粮食总产居第五位,稻谷、柑橘、苎麻排名第一,生猪第二,淡水产品第四,棉花、油料、甘蔗居第八位。
  
  湖南社科网记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湖南自2005年起就启动了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请您谈谈湖南的新农村建设是如何稳步推进的?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克鑫:2004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湖南自2005年起启动了新农村建设。2006年起,全省实施“千村万户示范工程”,确定1121个新农村示范村,按照“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2月,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2008年2月,做出《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切实强化农业基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009年,全省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全年发放农业生产补贴78.6亿元。至2010年,全省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到2010年末,全省农村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左右;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公路,互联网宽带上网行政村达2004个;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扩大到44个;农村扶贫开发成效明显,贫困人口减少到168万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民生活不断改善。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42元增加到5622元,其中,长株潭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296元,“3+5”城市群农民人均纯收入6810元,湘西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537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40.07元增加到4310元;交通、通信、旅游等高档享受型消费成为农村消费新亮点;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9.9%下降至2010年48.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10.5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42.2平方米;全省涌现出了一批“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示范片,不少农民家庭过上了与城市家庭生活水平不相上下的生活。
  
  湖南社科网记者: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业现代化成绩斐然、有目共睹。请您谈谈湖南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哪些基本经验?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克鑫: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业现代化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一是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农业发展的新特点,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业的政策措施。中央连续出台了12个“1号文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相继实施“兴工强农”、“三化”战略、“一化三基”、“四化两型”战略部署,均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核心内容;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全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对种粮农民给予粮食生产、良种、农资、农机购置四项补贴,对产粮大县予以财政支持,并从2005年起全省实行农业税全额免征。“十一五”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认识理念,即毫不动摇地“强农业”,旗帜鲜明地“富农民”,坚定不移地“保粮食”。这一系列理念,在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产生了深层次和长远的作用。二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信息、装备支撑。针对湖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入21世纪,全省大力实施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的举措,如用现代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用工业化成果提升农业装备水平,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用集约化方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湖南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三是稳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市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发展重点的原则,省政府批准实施了《湖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点(2003-2007年)》等规划,重点扶持10大优势农产品,有力地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聚集,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围绕水稻、油菜、棉花、水产品等优势产业发展,在动植物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组织科研攻关,在高产多抗、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杂交水稻研制取得了巨大成功。五是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逐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0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4700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3%;建立完善了一批良种繁育、农技推广、信息、市场、环保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六是努力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的水平。地方农业立法步伐加快,出台了《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实施〈种子法〉办法》、《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开展了农业专项整治执法行动,维护了农业生产秩序和农民合法权益。
  
  田野充满生机,大地孕育希望。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更加浓墨重彩地抒写湖南农业现代化新的辉煌篇章,喜迎湖南各族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新闻推荐
社科快讯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