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湖南社科网>学术研讨>正文

湖南青年社科专家笔谈丨献策“十五五”发展新蓝图(十七)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李珍珍 时间:2025-11-06 10:39:06 
湖南青年社科专家笔谈丨献策“十五五”发展新蓝图(十七)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青年社科人才的智力支撑作用,湖南省社科联特组织“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专家,聚焦湖南高质量发展核心议题,开展“献策‘十五五’发展新蓝图”专题笔谈活动。本专栏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湖南实践,围绕乡村振兴、文化强省、民生福祉等关键领域,汇集青年专家的前瞻性研究和实践性建言。期待广大读者通过本专栏,感知湖湘社科前沿的蓬勃活力,共同凝聚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力量。

以数字技术赋能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

【作者】徐艳红

南华大学教授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数字化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数字技术赋能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创新驱动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一、构建理想信念“数字化内容”体系,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时效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立足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部署安排。这充分表明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丰富内涵,需要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地优化内容供给。数字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整合功能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有效聚合碎片化、分散化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通过系统化筛选、分类和整合,构建起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数字化内容体系。同时,依托精准的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动态把握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实现教育内容的个性化供给,帮助受教育者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切实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

二、创新理想信念“数字化表达”方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渗透性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关键在于“常”字,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将其有机融入日常生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数字时代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更需要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数字化表达方式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可以创新网络表达形式,运用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数字化语言,通过喜闻乐见、通俗质朴、亲和感染的数字化表达,传递具有思想深度的、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这种数字化表达方式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使理想信念教育能够自然地嵌入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场景,将教育对象潜移默化浸染于理想信念教育之中,从而在无形中增强其思想认同和行为自觉,真正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入脑入心。

三、建设理想信念“数字化平台”系统,保障理想信念教育的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无论顺境逆境都坚贞不渝,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理想信念有其自身复杂、独特的形成过程,而理想信念教育也是持续不断的教育过程。数字技术以其泛在化特点,能够极大地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纵向、横向联动各方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形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的数字化育人平台。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搭建,线上线下双重联动理想信念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形成合力,助推理想信念教育持续进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终身学习体系一定要建设好,构建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学习更便捷的体系”。理想信念教育“数字化平台”能够无限延伸育人的时间和空间,极大扩大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辐射范围和持续时间,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打造理想信念“数字化场景”应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成坚定理想信念,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理想信念深深根植于社会实践之中,通过实践,才能使受教育对象知信行统一。由于时间空间及各种条件的限制,理想信念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场景不够全面、资源难以获取等局限。而数字技术拥有极强的交互性和沉浸性,能够创造含有理想信念教育现实素材的“数字化场景”,通过现实物理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的链接,在虚拟场景中生动再现典型事例和历史事件,从而不断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空间,弥补现实中理想信念教育场景的缺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基于现实而构建的“数字化场景”,通过AI、虚拟仿真等方式,鲜活、生动和直观地还原英模人物的伟大事迹,不仅加强了英模人物典范事例的感染性和说服力,也为实践育人提供了新的途径,有效弥补了传统实践教学在时空限制、资源获取等方面的不足,提升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性。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