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110周年·我与《船山学刊》||张学智-船山引导我研究易学哲学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张学智 时间:2025-05-19 00:00:00 
创刊110周年·我与《船山学刊》||张学智-船山引导我研究易学哲学

图片

船山引导我研究易学哲学

张学智

张学智,1952年生,宁夏中卫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院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现代哲学。著作有《明代哲学史》《心学论集》《中国儒学史·明代卷》《贺麟思想研究》《儒学的精神与演进》《中国哲学概论》等。著作曾获得教育部、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奖。

在21世纪初完成《明代哲学史》以后,我即进入船山学的研究,至今已经20多年了。20年来,虽因多事干扰,时作时辍,但始终在心,未尝忘怀,直到今年4月《王夫之的经学世界》书稿杀青。这个过程中,我也发表了多篇船山学研究的论文,其中一些发表在《船山学刊》。在《船山学刊》创刊110周年之际,我借此机会谈谈我的一些船山学研究尤其是船山易学研究的心得和体会。

研究中,我越来越感到,王夫之思想全面、邃密、深刻,经学与理学、考据与义理、辞章并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将强烈的价值关怀寄寓于丰沛的知识系统中,这种治学方法与我心目中的学术理想吻合;他的“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抱负,他诗文中表现的卓越才情,甚至他清癯面容后隐藏的心雄万夫的气概,皆令我深深敬仰。

进入船山学后,我在北大哲学系开设了船山易学的课程。最早开设的是《周易外传》研究,我选择了其中几个卦:乾、坤、泰、否、复、无妄、震、既济、未济,结合他明亡后的心理情感、学术愿望详细解读,特别注重其中表现的总结明亡教训,表彰有、表彰动,批评佛教道教的空静、虚无,为未来中国文化树立正大、昂扬、健实的典范这一点。我也陆续在海内外的杂志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主要是阐发这些卦中表现的思想。

《周易外传》的课程开了几轮后,我发现,课上花时间最多的,是为学生疏通文字,讲解典故。因为写作《周易外传》时明亡不久,文字上多有忌讳,王夫之用的还是当时科场通行的场屋之文,文字古奥,用典颇多,所以深刻的思想往往被艰涩的文字所掩盖,这对深入阐发船山哲学思想不利。于是我转而开《周易内传》的课,以《内传发例》为纲,旁通六十四卦与系辞、文言、序卦传等,特别注重其中的体用一如、即用显体的思维方法。

《周易内传》是王夫之晚年的作品,体例完备,思想深刻。如果与《周易外传》作比较,前者是“我注六经”,后者是“六经注我”。因为是原原本本地注经,须随文解义,所以《内传》文字比《外传》显豁、晓畅得多,也没有那么多的用典,自然而然地加大了对其中哲学思想的阐发力度。另外,以往人们对船山易学的印象是义理派,以为他只重义理,不重象数。其实在《内传》中,船山义理、象数并重。在象与数两者中,特别重视用数来说明象,用象来涵括数,象数相倚;在象数、义理两者中,象数帮助阐明义理,义理以象数为基础。船山又特别重视观象玩辞:解释卦义以象数为基础,说明象数以卦爻辞为根据,二者相辅为用。在象数中,我特别关注的是则图画卦、大衍之数、揲蓍中数的基础作用等方面。

我讲授《周易内传》,以《内传发例》为纲。《内传发例》是王夫之对他的解卦体例的整体说明,共25节,每节说明一个义例,并广举卦中实例以为佐证。因此按图索骥,提纲挈领。也可以把《内传发例》当作体,各卦的阐发当作用,体用兼赅。在《内传发例》中,王夫之特别提揭的是四圣一揆、乾坤并建、占学一理、彖爻一致等解卦原理。其中对机械象数学如京房、邵雍等,反复批评,认为窒息了周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的灵活性。其《先天图》方位、次序之铺排,徒为饾饤砌列,呈显小智而已。把这些重要的义例弄清楚了,王夫之的易学也就清楚了。

图片

我觉得《周易内传》是易学史上最精彩的著作,因为它把象数和义理贯通起来,把各个卦贯通起来,把一卦中的六爻贯通起来,把周易经传即六十四卦和十翼贯通起来,充满了形上学的瑰丽,处处体现出中国哲学的贯通性智慧。王夫之是名副其实的哲学大师,我的很多关于中国哲学的观点,特别是关于体用一如、形上形下贯通,都是在研读王船山的《周易内传》中得到或加深的。王夫之有一个深刻的表述:“太极有于易以有易”,意思是,太极代表宇宙本体,易代表万物的存在与运动。太极就体现在万物中,万物表现太极,两者是体用关系,即体是用,即用见体。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一般和个别,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一般是对个别的抽象。最高的抽象是道。比如,老子的道,有和无“异名同谓”,它是最高的本体,外延最广,内涵最少。王弼的“道”,继承了老子而加以引申,认为具体事物都是个别,个别事物有其独特性质,是温就不是凉,是宫就不是商。必须不温不凉,不宫不商者,才能做万有的本体。所以对老子的道的形容就是“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一种是裴頠《崇有论》所讲的“道”:“总混群本,宗极之道。”这个道不是具体事物的抽象,而是万有的总混、集合。抽象成的道和集合成的道是完全不同的。抽象之道是通过逻辑分析得到的,呈现给人的是一片空灵,给人一种超越的境界。集合的道是通过体悟得到的,呈现给人的是万有的生动活泼的、整体运动的画面。给人一种置身其中,生机盎然的境界。用牟宗三先生的说法,前者是“只存有而不活动者”,后者是“既存有又活动者”。王夫之处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期,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趋势十分强劲;又处在明清交替之际,出于纠正明朝文化的弊端,为后来的中国文化树立笃实、健动的基调的意愿,所以他大力张扬的是“有”,是“动”,是有体有用之学。这一点在他的周易诠释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周易内传》还引导我去研究易学史,以便跟上船山的批判理据、剑锋所指。《内传发例》中有对易学史上几个大家的批评,比如苏轼、周敦颐、程颐、张载、朱熹等。对他们的研究,我也投入了一定的功夫,有了别开生面的收获。比如错综问题。王夫之主张三十六象,和传统的六十四象不同。他之所以主张三十六象,就在于他的“乾坤并建”,乾坤为体,其余六十二卦为用,体用一如,即用显体。这是本体论,不是宇宙发生论。代表万物的六十二卦之间,是空间中的条理,不是时间上的次序。往与来、升与降,是一体两面,所以正看是《屯》,倒看是《蒙》;正看是《鼎》,倒看是《革》。阴阳有向背,显者六爻,隐者六爻,“大易言隐显不言有无”,错综合一,故六十四卦可归为三十六象。乾坤为太极,四象八卦、三十六象六十四卦摩荡于其中,无处不是太极。这就是王夫之说的“阴阳之外无理数,乾坤之外无太极,健顺之外无德业。合其向背幽冥,而即其变以观其实,则屯蒙、鼎革无有二卦”。

王夫之解易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用《系辞传》的义理去解说每一卦的卦辞和爻辞,也用《系辞传》的义理去解说彖传和象传。也就是说,在王夫之这里,整个周易是一个整体,那些表面上毫无关联的卦爻辞,在王夫之这里,都用统一的义理把它们贯穿起来,每一卦代表一个境遇,每一爻代表这个境遇中具体时空位置的态势,所谓“彖爻一致”。要把卦、爻、彖、象解释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合乎逻辑地安排各自的位置,这需要高度的哲学思维水平和诠释眼界。目前有些解释周易的著作,拘泥于所谓“真实”“紧扣原本,不穿凿解通”,沿袭了原文的卦爻不相关联的情况,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把辞、象、变、占看成一个整体,也没有把外在的文本与内心的阐释打成一片,否弃了周易的诠释性。能把周易作贯通、圆融的解释,需要高度的哲学思辨和诠释技巧。王夫之的周易解释,充满了形上洞见,充满了哲学带给人的慧识,也贯彻了周易崇德广业、开物成务的实用性。

此外,《内传》中的《周易大象解》,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它给人提供了一个价值和知识合一的范例。王夫之曾说,大象与彖爻不同,不能用大象来解释彖爻,但它自成一义。因为周易既能通过卜筮以知天意,又能通过学习使人明白其中蕴含的事理。前者是知天,后者是尽人事以合天。而知天也是通过诠释去了悟天所呈现的道理,完成人应尽的义务,而不是仅仅趋吉避凶。即使趋吉避凶,也是按道理去做自然有的结果,并非不自修德而妄测天意。在王夫之眼里,《大象传》差可比拟《系辞传》《说卦传》等,甚至可替去《序卦传》而为十翼之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王夫之的《大象解》,以卦德、卦象、卦名等不同方面阐说大象。他是以美德伦理学为根本,规范伦理学为表现。这就是,以士君子的美德养成为目标,以具体的行为规范为下手功夫。这仍是孔子的“下学而上达”,朱子的“仁包四德”所蕴含的德性造就与具体的成德工夫相一致的传统。王夫之的特点是价值提揭与知识活动并重,在形而上的宏大意境指导下,完成具体的细行积累。他直击君子知天、法天的行动,对精神修养有直接提揭。比如,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乾坤两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外,屯卦的创始大业时的激励迅奋与未雨绸缪相结合;蒙卦的勇毅前行与细大不捐相结合,“果育相资”;无妄卦的“以茂对时”,诚体为本;离卦的敛藏锋芒,内养其性;蹇卦的徐行上达,不欲速求效等,皆很好地体现了学习周易的根本目的:以人法天,崇德广业,开物成务。要做到这一点,靠对周易的全方位诠释和理解。而诠释的深度广度,端赖人知识、眼界上的修为。这是王夫之易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