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湖南社科网>学术研讨>正文

湖南青年社科专家笔谈丨献策“十五五”发展新蓝图(三)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李珍珍 时间:2025-09-16 17:24:07 
湖南青年社科专家笔谈丨献策“十五五”发展新蓝图(三)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青年社科人才的智力支撑作用,湖南省社科联特组织“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专家,聚焦湖南高质量发展核心议题,开展“献策‘十五五’发展新蓝图”专题笔谈活动。本专栏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湖南实践,围绕乡村振兴、文化强省、民生福祉等关键领域,汇集青年专家的前瞻性研究和实践性建言。期待广大读者通过本专栏,感知湖湘社科前沿的蓬勃活力,共同凝聚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力量。

提升思政引领力支撑湖湘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作者】叶波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力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思政引领力作为统领性要素,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更是湖湘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引擎。湖南作为“十步之内必有卧芳草”的红色热土,拥有2000余处革命遗址遗迹,2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构建了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组织开展了“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和“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等品牌活动,形成了具有湖湘特色的“三全育人”新生态。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颁布实施,我省未来五年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蓝图的系统谋划有必要进一步着眼教育思政引领力的提升,为湖湘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一、突出“系统谋划”,加强教育思政引领力体系建构

教育思政引领力由四个方面构成:理论阐释力重在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价值塑造力重在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塑造青少年儿童正确的价值观;思想凝聚力将一切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大局;实践转化力重在将思想引领转化为实际行动。教育思政引领力的提升,是一个多主体协同、多层级衔接、多场域联动、多链条转化的系统工程,有必要加强系统谋划、注重协同推进,形成全主体参与、各层次一体、多场域联动、全过程贯通的教育思政引领力体系。

二、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教育思政引领力工作重点

当前,制约教育思政引领力提升的根本难题在于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一体设计有待加强,不同学段、不同场域育人主体的研究、培训、实践、教学等联动不够,区域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尚须加强。因此,加强以“成长型思政”图谱建设为抓手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设计,引导大中小学校师资有层次、有衔接、有联动地开展教学、研究、培训活动,明确家庭、学校、社会育人职责,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是强化教育思政引领力的重点。

三、着眼“三大体系”,强化教育思政引领力支撑保障

强化学科体系建设,加强我省高水平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推动“马院+书院”双轮驱动;促进学科交叉,拓展思政教育新领域,在学科评估中强化思政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评估的重要维度。强化学术体系建设,加强我省“大思政课”建设经验研究,在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发挥、青少年价值形成发展、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等方面凝练“湖南经验”。强化话语体系建设,加强新闻传播、文创产业、数字媒体技术优势与湖湘文化传播话语资源优势的深度融合,形成在全国可推广的“红色基因+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模式,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四、建设“空间平台”,拓展教育思政引领力育人场域

坚守思政育人的课堂教学空间,加强省域“思政小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研制,构建省域“思政小课堂”教学资源库,实施“湖湘思政金课建设计划”,进一步发挥思政课堂教学育人核心作用。拓宽思政育人的物理空间,利用教育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通过线上数字教室、线下虚拟场景、移动数字终端等全方位育人空间建设,实现思政引领力的全场域覆盖。建设协同育人平台,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设跨院校、跨区域、跨专业的实践育人平台,依据平台构建“大课程”、发展“大师资”、形成“大数据”,推动思政引领力精确、全面的全对象覆盖。

五、加强“评价引领”,构建教育思政引领力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决定办学导向的“指挥棒”。思政引领力作为教育高质量体系的价值主线,内在要求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用人才支撑强国建设。针对地方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不同主体,分层分类构建“以德为先”的教育评价体系,全面强化“德”在学生个体发展、学校育人实践、社会用人评价、地方政府办学中的重要引领作用。聚焦基础教育“四个质量指南”,打破学段壁垒,将学生思政发展的教育目标追求转化为具体评价标准。聚焦育人本质,构建大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重点评估高等学校育人能力。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方法,为教育思政力的测量评估提供“湖南样本”。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