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湖南社科网>学术研讨>正文

创刊110周年·我与《船山学刊》||陈力祥-从问道者到守林人——贺《船山学刊》创刊110周年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陈力祥 时间:2025-08-27 12:29:29 
创刊110周年·我与《船山学刊》||陈力祥-从问道者到守林人——贺《船山学刊》创刊110周年

从问道者到守林人

——贺《船山学刊》创刊110周年

陈力祥

陈力祥,1974年生,湖南邵东人,哲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船山学社副社长,湖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宋明理学、中国传统伦理。主持并完成船山学研究国家级项目3项;主持并完成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研究之机制与策略研究”子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重大项目“中国政治伦理思想通史——宋元卷”子项目1项。曾获国家“精彩一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央视百家讲坛天地大儒王船山》经典诠释嘉宾。出版专著8部,在《船山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船山学研究方面的论文40多篇,1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瞻彼船山,葛藟荒之;乐只学刊,福履将之。”刘梁剑兄贺《船山学刊》创刊110周年的文中此言概说了石船山之“枝繁叶茂”以及船山学刊之泽被后世之福。斯言一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厚重感便萦绕心头。身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湖湘子弟,血脉中似乎天然流淌着对乡邦先贤船山先生的亲近。然而,真正与船山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以及与承载、传播其精神的《船山学刊》结下深厚的不解之缘,则始于2004年负笈北上,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之时。

承蒙业师姜日天教授慧眼点化,引领我窥见船山思想之堂奥。尤难忘怀者,是年十月,随姜师南归,赴岳麓书院参加“实学·湘学”学术研讨会。秋日岳麓,枫叶初染,于千年学府之中,听前辈学人纵论船山经世之思,忽觉乡先贤之精神如潇湘之水,浩浩汤汤,直贯胸臆。此行为我叩开船山思想之门庭,自此廿载光阴荏苒,我的人生轨迹便与船山学紧密缠绕,如藤附树,再难分离。

初识船山,如雾里观山,但觉其学如沧海,浩瀚无涯;其思如精刃,析理入微。导师姜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与洞见,引我叩开船山礼学思想的宏大门庭,他常说:“船山之学,根在礼学,通在易学,归于心性。”犹记当年青灯黄卷,伏案苦读船山遗书,字里行间皆是先生对“天人之际”“治乱之本”“礼法之源”的深邃洞察与精辟论述。2007年,拙作《王船山礼学思想研究》终成博士论文,此非终点,实为我深入叩问船山思想精髓、探索其现代价值的始阶。船山之学,如千年醇醪,愈研愈知其味之深长,愈钻愈觉其境之高远。廿载寒暑,不敢稍懈,先后有五十余篇船山学研究论文付梓,多部船山学专著在权威出版社问世。更承蒙学界认可,主持船山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此中甘苦,不足为外人道,唯深感薪火相传之责重如山,于学术传承不敢懈怠分毫。

我的学术生命,始终浸润着《船山学刊》的滋养。犹记初涉船山学研究领域,学刊便是案头必备之宝典,前辈学人的宏论高见如同灯塔,指引着我在浩瀚的船山学海中航行。它不仅是获取最新研究成果的窗口,更是感受严谨学风、体悟船山精神的殿堂。未曾想,与学刊的缘分不仅限于阅读。承蒙湖南省社科联以及学刊信任,从2018年第3期至2020年第2期,我曾先后担任过《船山学刊》执行副主编、执行主编之职。身份之变,心境亦殊。先为虔诚的问道者,孜孜以求汲取学刊精华;后则如园中守林人,夙夜匪懈,唯恐有负“船山”之名与学刊百余年积淀之厚重文脉。组稿、约稿、审稿、校稿,事务看似琐碎,却处处关乎学术品质与刊物声誉。每每遇到青年才俊研究船山的新锐之作,常如获至宝,欣喜不已;每为一字一词之妥帖、一义一理之精审,与编辑部同仁反复商榷推敲,务求无憾。这份工作,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船山学刊》那份独特的“刊风”——既承袭了创刊先贤之严谨庄重,坚守学术本位,又不失湖湘学人“传道济民”之温和底色与务实精神。于我而言,守护这份“温和而严谨、庄重而低调”的独特刊格,不仅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对船山先生精神最深沉的敬意与最切实的传承。

回首与《船山学刊》相伴的廿载春秋,常思“相遇”二字之奇妙。身为湘人,血脉中或有亲近船山的种子悄然埋下;求学路上,得遇名师指引,方得叩开学问门径;更蒙学刊垂青,使我得以从读者、作者转变为编者,与这份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刊物结下更深的情缘。此中因缘际会,似有冥冥天意,然每一步前行,亦离不开师友同道之砥砺与自身对学问的持守。船山先生论“通”有云:“通者,化虽变而吉凶相倚,喜怒相因,得失相互,可会通于一也。”《船山学刊》于我,于千万学人,正是这样一个“会通”之场域——它融汇古今学思,沟通四方同道,在时代的风云激荡中,始终如一地守护着船山思想的精魂,并不断激活其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此“通”之精神,汇学术之流,聚研究之力,正是《船山学刊》百余年来栉风沐雨、弦歌不辍、成就辉煌的坚实基石。

二十年来,我与这份期刊结下的不仅是学术缘分,更是生命的联结。每当看到学刊封面,就想起船山先生在石船山著书立说的身影——他以思想为舟,渡越明清易代的乱世,保存中华文明之火种;而《船山学刊》则以文字为舟,载着湖湘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魂,在百年学海中破浪前行。

2025 年,《船山学刊》迎来创刊 110 周年。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节点回望,一百一十载,世事沧桑,风云激荡,从民国初年的铅字印刷到如今的数字出版,学刊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成为船山学研究领域最坚实的学术堡垒与最耀眼的指路明灯。展望未来,使命依然在肩,前路广阔而光明。于《船山学刊》,吾期待有三:

守正创新,薪火永续:当坚守学术本位,深耕船山元典,深挖思想富矿,此为立刊之根;同时,更需以开阔的学术视野,积极吸纳新方法、关注新议题、回应新时代,让船山古老的智慧在当代语境下焕发蓬勃生机,此为强刊之翼。

提携后学,泽被来者:当不遗余力地为青年研究者搭建更广阔、更坚实的舞台,悉心培育船山学研究的新生力量。使船山学脉如湘江之水,不舍昼夜,奔流不息,确保学术传承后继有人,生机盎然。

汇通中外,彰显魅力:当积极推动船山思想深度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向国际学界清晰、有力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哲学智慧、伦理价值与解决当代问题的可能路径,彰显其跨越国界的永恒魅力。

“葛藟荒之”,喻先贤思想如繁茂藤蔓,覆盖山野,泽被后世,生生不息;“福履将之”,愿我《船山学刊》承此洪福,继往圣之绝学,开来学之新篇。吾辈学人,当如守护岳麓山间那历经风霜的千年古木,以敬畏之心、担当之志,继续在这片由船山先生开辟、由《船山学刊》耕耘的思想沃土上勤勉劳作。祈愿《船山学刊》根深扎于传统,叶茂发于新枝,历久弥新,光耀学林!在下一个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继续书写船山学研究的壮丽史诗,为中华文化之复兴贡献不竭的智慧力量!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