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湖南社科网>学术研讨>正文

湖南智·青春志丨古川:用最“土”的方式,做最“潮”的研究

 文章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陈杰 时间:2025-07-09 00:00:00 
湖南智·青春志丨古川:用最“土”的方式,做最“潮”的研究

按: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为调动青年社科人才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和激情,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良好氛围,壮大湖南优秀社科人才队伍,湖南省社科联与湖南红网联合推出《湖南智·青春志》专题报道。

图片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古川。

【人才档案】

古川,博士,教授,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师,任农林经济管理系党支部书记、系主任。获评湖南省“湘江青年社科人才”、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兼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品牌专委会委员、食物经济专委会理事、湖南省技术经济及管理学会常任理事、中国农业经济学会青年委员、品牌专委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产品流通、食品安全管理,关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问题。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已在《农业经济问题》等CS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在湖南日报等省级报刊发表理论文章5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在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的农经系,40岁的古川教授是一位颇具“反差萌”的学者。

他并非出身农家,却将足迹深深印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他本科钻研的是炙手可热的信息管理,研究生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最终却一头扎进了农林经济管理的世界,成了研究“三农”问题的社科专家。

这份看似“跨界”的旅程,背后是个人兴趣、时代机缘与学术追求的奇妙交汇。古川,这位从IT转型农业的农经学者,用最“土”的方式,做着最“潮”的研究。

做最“潮”的研究

古川的“跨界”背景,非但不是障碍,反而成了独特的优势。

本科的信息管理、研究生的企业信息化项目经历,为他观察当下农业提供了宝贵的“数字化”视角。

如今,他重点研究的农产品流通、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正是将信息技术、管理学知识与农业经济深度融合的领域。

“以前学的IT和管理知识,现在搞农业领域研究反而用上了。”古川解释道,“这让我更能用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视角来审视问题。”

这种新潮的研究方式,常常被他用到实践中。

“我说你们搞大数据地理分析,不就是我们地理经济学的东西吗?”他笑着说起自己与学校信息学院的一次交流合作。

他认为,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如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的交叉融合潜力巨大。自然科学能为社科研究提供更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如:大数据分析),而社科则能为自然科学指明应用方向(如:技术如何真正服务人)。

用最“土”的方式

读博期间,古川深入乡村,聚焦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堵点、卡点”。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仅靠冰冷的统计数据无法真正理解“三农”。

他亲眼看到“做得好的农民眼中闪烁的骄傲”,也感受到部分农民的艰辛,这种来自一线的鲜活感知,奠定了他日后研究范式的根基——必须“接地气”。

“现在流行‘跑数据’,但我们农经口要坚持实地调研!”古川教授语气坚定。他认为,这种方式虽然“土”,但可以直观体验农民生活状态、心理感受、生产条件,研究就有了灵魂。

这是古川的另一种跨界——从高校“象牙塔”跨到充满烟火气的田野。

从IT男到穿梭于田间地头的社科研究者,古川的“跨界”之路充满了对真实的追寻和对融合的探索。他用信息化的思维丈量传统农业,用管理学的工具疏通流通脉络,更用双脚和味蕾去感受中国乡村的脉动与潜力。

推动山货出山

下基层,既是古川对田野的执着,更是其搞科研的方法论。

外界对供销社的普遍印象是“过时”“作用弱化”。然而,古川深入浏阳大围山调研后,却收获了惊喜:“我们发现他们做得非常好!”

当地将传统的组织网络与现代物流、数字化手段巧妙嫁接,与小农户建立了高效、信任的沟通机制。这彻底颠覆了“供销社无用论”的偏见。

“在数字化浪潮下,不是把东西挂上网就能卖出去!”古川解释道,网店可能无人问津,缺乏信任基础;请网红带货虽能带来短暂流量,但高额抽成严重挤压农户利润,网红追求爆款的短期行为也与地方产业长远发展、农户持续增收的目标背道而驰。

而供销社能发挥“农业大经纪人”的联农带农作用,统一把关农资质量,杜绝假种子假农药坑农;能组织产销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弥补了小农户抗风险能力弱的短板。

正是这些脚踏实地的调研,让古川的研究视角不断深化。

他清晰地看到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矛盾:农村有大量优质的“土货”(地方特产),城市消费者渴望吃到地道风味,但二者却常常难以高效对接。

因此,古川研究的核心目标非常“大白话”:让农村的“好东西”真正“出山”,顺畅地到达识货的城里人手中。

如何在产业化与保持地道“风味”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农民在产业链中持续受益?这些都是他正在推动的研究课题。

作为青年学者,古川建议,要为青年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减少形式主义的、过细的过程考核,让他们从繁重的“留痕”任务中解脱出来,将宝贵的精力真正投入到有价值的实地调研和深度思考中去。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