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故事|欧阳友权:我为什么研究网络文学?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湖南社科 时间:2024-07-03 11:55:56编者按:湘楚之地,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学风端方、学问精深的社科名家。他们如松之挺拔,如竹之坚韧,深耕学术沃土,勇攀思想高峰,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湖南省社科联特设“名家故事”专栏,旨在记录和呈现社科名家的学术轨迹与人生故事,栏目迄今已推出三辑,均引发热烈反响,现持续推出第四辑。愿这些真实而闪耀的群星故事,能照亮后来者的道路,激励更多社科工作者承袭风骨、赓续血脉,为湖南乃至全国的社科繁荣和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名家简介】
欧阳友权,1954年生,湖北竹溪人,文学博士,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导,中南大学文学院创始院长,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南大学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湖南省作协荣誉主席,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湖南省优秀教学名师,湖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湖南省“十大文化人物”,荣立湖南省委省政府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中国网络文学年鉴》主编,第八、第九、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中南大学首届“十大教学名师”、首届“十大师德标兵”。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主持教育部、广电总局、中国作协等部门和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出版《网络文学论纲》等著作35部(含主编),主编网络文学理论丛书7套,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网络文学理论评论文章282篇。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连续四届)、湖南省社科成果一二等奖(5次)、湖南省首届文学艺术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和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以2000年发表第一篇网络文学研究文章为界,我的学术之路大体可分为前后两段:
此前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教学和研究,撰写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文艺批评标准的思考》是在1980年,那时我还在上大三,此后才把学术重心放在了网络文学研究。
然而,在文学研究界,特别是高校文学学术圈,为人所熟知、所认可的还是我的网络文学研究。
这是为什么呢?回顾自己几十年的学术道路,或许有一些值得反思和总结的地方与大家分享。
职业境遇锚定学术选择
1994年,我从湖北的一所高校作为引进人才来到中南大学(原中南工业大学)任教,学校希望我牵头创办中文系。
那时我是一名副教授,但有一个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头衔。我的工作岗位是社科系中文教研室,时值教研室主任退休,于是我一来就当了全室5位老师的头儿。
半年后被任命为社科系副主任,分管科研工作,兼中文教研室主任,就此开启了我在新“娘家”的职业生涯。
那时的中南工大文科刚起步,学校给我的任务是尽快创办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发展基础文科打基础。
我们人少底子薄,一张白纸,一切从头开始:引进老师、购买图书、调查就业市场、起草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敲定或编撰课程教材……终于在1997年申报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获准教育部审批,1998年第一届本科招生,我这个搞中文的人终于有了自己的专业,心中自然欣喜。
随之,学校把社科系与法律系合并为文法学院,我负责的中文教研室升级为中文系,隶属于文法学院,我被任命为文法学院副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2000年,中南工业大学与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为中南大学,中文系申报“文艺学”硕士点获得成功。
同年,校领导为扶持新办的中文学科,把我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挂靠到工商管理学科招收文化产业博士生。
2002年7月,中文系从文法学院独立出来,组建成立文学院,由我担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连任三届,让我在这个院长位子上干了12年。
有了专业,有了学院,我这个“带头大哥”就要考虑学科发展大计,谋划学院的未来发展。
如何让一个新创办的学院在激烈的学科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呢?
那时我们文学院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基础薄弱,实力不济,除了背靠“985”的中南大学,我们拿什么去和别人竞争?
这时,恰逢互联网在我国兴起,网络文学处于朝露萌生期,我自己也已对网络文学理论与评论有所涉猎,发表的几篇论文反响较好。
2001年我申报的“网络文学对文学基础理论的影响研究”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课题,2002年申报的“网络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它们均属网络文学研究在这两个国家重要项目领域首次立项。
尝到了涉足新领域的甜头,我便预感到网络文学研究也许可以作为我们学科未来发展的一个研究方向。
我和几个院领导谈了我的想法,得到大家认可,班子成员很快达成共识:在一个工科大学里办文科,必须走“差异化发展、错位式经营”的特色建设之路,即不在传统学术领域与他人比高低,而是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上做文章,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人特我绝”的“田忌赛马”策略,形成后发优势。
中国语言文学属于积淀深厚的传统“国学”,老牌的综合大学和师范类院校一般都有强大的中文系或文学院,如果我们把重心放在《诗经》《楚辞》《红楼梦》,或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卡夫卡这些传统研究领域,不仅无法赶上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这些老牌综合大学,就连隔壁的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我们短期内也难以望其项背。锚定发展方向后,便立马开始行动。
2003年我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网络文学研究所,组建了一支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年轻博士构成的网络文学研究团队;同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以“网络文学”命名的理论专著《网络文学论纲》;随之组织团队成员完成了我国第一套网络文学理论丛书“网络文学教授论丛”(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包括《网络文学本体论》(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批评论》(谭德晶)、《网络叙事学》(聂庆璞)、《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蓝爱国、何学威)、《网络文学禅意论》(杨林)等一套五本。
同年,“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在我院挂牌,省社科规划办每年给基地提供一个委托研究项目,并给予经费资助。
几年下来,我们团队成员差不多人人手中有项目,笔下有成果。2007年创建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会得到省民政厅审批;2013年我们牵头组建了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我院是会长单位和秘书处单位;2016年4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南大学研究基地落地;2019年,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入选中国高校CTTI智库单位。
从2004年在长沙举办“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始,我们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网络文学研讨会或举办网络文学国际高峰论坛,每次会议或论坛都设置不同的网络文学论题。
▲在广东网络文学作品研讨会上发言
随着网络文学不断升温,许多学术期刊都开辟了“网络文学研究”或“新媒体文艺评论”之类的专栏,我利用自己的学术资源,为学院老师发表论文提供帮助,先后有20余位老师在《文艺理论研究》《当代文坛》《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理论与创作》,以及许多省市社科院院刊和一些大学学报上发表网络文学论文20余组,许多青年老师借助这些成果为他们晋升教授、副教授加分。
日积月累,我们网络文学研究团队的学术研究开始得到大家认可,在文学研究界有了一些影响力。
在高校同行中,如果你说中南大学文学院,未必有多少人了解,但要说到中南大学的网络文学研究,许多人都知道“欧阳”和他的网络文学研究团队,称我们学院是“中国网络文学研究重镇”。
▲2023年,纪念欧阳友权从教50周年,与自己的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在一起
2017年10月30日,《中华读书报》刊发署名文章:《欧阳友权: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元老”》(作者是该报资深编辑记者舒晋瑜),我想“元老”之说大抵包涵两层含义:一是指年龄,从事网络文学理论评论工作的大多是青年学者,我这个年龄段的少有人研究这种“潮学”;二是说的介入时间早,我从1999年开始网络文学研究,那时的互联网还是Modem(调制解调器)上网期,网络文学刚起步,学院派少有人介入这一领域。
记得多年前我去北京参加一个学术活动,坐在我旁边的一位长者问我是哪个单位的,我介绍自己是中南大学老师,他问道:你们那里有个叫欧阳友权的你认识吗?我笑说:“鄙人就是”,他立马说:“哦,你们的网络文学研究做得不错,你在我们学报发过两篇网络文学论文,给人印象很深,我在许多学术期刊都见到你这方面的文章,你很有眼光。”请教后我才知道,他是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的部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程郁缀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
这似乎间接表明,在我教书治学的职业境遇中,锚定网络文学研究方向的选择是正确的,“特色立院、差异发展”策略的影响力正日渐凸显。
时代红利成就人生机遇
选择网络文学研究有学院、学科、学术的职业需要,也离不开改革开放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同时还与个人生活道路上的奋斗与成长不无关系,是职业、事业与自己的人生际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8年,在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周(杭州)论坛做主题发言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他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
苏轼也曾有言:“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于我而言,走上教书治学之路并让网络文学研究镀亮自己的学术人生,与把握到的两大机缘关系密切。
首先是恢复高考改写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有机会从事高校教学和研究工作。
我出生在湖北省十堰市下辖的竹溪县,1973年高中毕业后在农村当了五年民办老师,先教小学,后教中学,每个月由生产队记300分劳动工分(那时下地干活儿的全劳力每天记10分),国家再每月发放17.5元生活补贴,虽然依然是“农民”身份,但已经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轻松许多。
更为幸运的是,在那个社会动荡、文明浩劫的年代,仍然与“文化”保持着一定联系,并且有更多阅读的机会,没有隔断文明的“脐带”。那几年只感到生活艰难,前途渺茫,头顶上时时有个“黑帽子”压着——我家是中农成分,但我的几个直系亲属都是地主,不属于“根正苗红”,因而当兵、招工、推荐上大学均与我无缘,唯有读书尚可打发我苦闷的青春。
命运的齿轮很快让人生出现转机。
1977年,我国恢复了停摆多年的高考录取制度。当我那个小山村得知这一消息时离考期只有一个多月,那时我的大学梦几近熄灭,对自己能否考取也信心不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最后一个报了名。
走进考场时也没什么压力,只记得语文考试的作文题是“学雷锋的故事”,似乎写得还算顺手,别的科目都考得马马虎虎,考数学时更是一点没谱。
考完后许久没有任何消息,听说县城里有人已经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我心想这次怕是没戏了,不过也没太在意,考不上也属正常。
春节后又过了许久(1977年是冬季高考),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挂号信,打开一看竟然是录取通知书,被华中师范学院郧阳分院(即现在的汉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真是意外之喜。事后得知,尽管我的分数够华师分数线(77年高考是不公布考分的),但首批录取时政审不合格,说我母亲娘家是大地主而未被录取。
后来上级出台了取消政审的新政策,但第一批华师本部的录取名额已满,我只能补录到分院。
从此我走出大山,命运“开挂”,开始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随之考上武汉大学硕士,后来又去四川大学师从冯宪光教授读了博士学位。
1992年获评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2000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一条教书治学的人生之路。
如果不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就不可能有上大学的机会;如果不是赶上拨思想开放大潮,就不会有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也不会有在高校教书治学的职业选择;如果不是政策松绑,高校人才可以自由流动,我也就不可能来到中南大学牵头创办中文系和文学院,更谈不上研究什么网络文学。
当然在时代红利与人生际遇之间,也与个人的奋斗与努力息息相关。
现在想来,1977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不到5%,我参加高考的那个由两个公社组成的考场只考上我一个人,我想并不是我有多聪明,我能成为“幸运儿”原因或许有二:
一是高中毕业后当的是民办老师,民办老师也是“老师”,毕竟没有脱离“文化”的舞台;
二是自小酷爱阅读和写作让我在教学之余读了不少“杂书”,如《金光大道》《艳阳天》《古代神话故事》等,还有地下流传的手抄本《一双绣花鞋》之类,都是在那个时期读到的,由此积累了一些文化知识,也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
大学期间博闻强记,《离骚》《唐诗三百首》是真的背诵过,图书馆借来钱钟书的《宋词选注》我是一首一首抄写在小本子上(买不到也买不起),各科专业成绩几乎没出过前三名。
自学外语从《英语九百句》开始(中小学没学过外语,大学只开设了半年英语,大抵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凭着“倔强的自学”,在留校同学中第一个考上研究生;读博时两年完成学业拿到博士学位。
学海奋楫,苍天不负,正印证了那句名言:机会只提供给有准备的人。
▲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发布会宣布上榜名单
另一个学术机遇是在我的学术黄金年龄赶上了互联网和网络文学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是在1994年,我正好是在这一年来到长沙,加盟中南大学。
正值壮年的我在这个精力和学术积累均可“抗活儿”的年龄,迎来文学与网络“联姻”的大好机遇,新兴的网络文学与新兴的学院、学科、学术妙合无垠,迸发出的“电光火石”,给我提供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机会。
在一个新学院作学科带头人,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从头描画而没有调整与转型的历史包袱。
在全院老师中,我就是“元老”,其他老师都是经我调入或引进的,他们大都比较年轻,有的“青椒”还是网络“原居民”,面对新涌现的网络文学,研究起来容易上手并很快“着道”,我也常常为他们的成果找“出口”(出版、发表)提供帮助,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强,为展开协作攻关创造了有利条件与和谐氛围,经过多年的坚持与积累,便在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积小成为大成”,产生了一些“品牌效应”。
其间,有两个驱动因素不可小觑:
一是“选井位,打深井”。
学术“井位”选择对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十分重要,选对了井位,就能“掘出”你所需要的“石油”或“井水”,开辟学术“航道”,如果选错就将徒劳无功。
我选择网络文学研究这个“点”,除前述的学科建设因素外,与我读博时导师的一句话有关。记得我的导师冯宪光教授跟我们聊到如何做学问的话题时,他说:治学如同打井,一定要选对井位,然后持续做,就能打出一口深井。
于是,“选井位,打深井”的意念便一直“种”在我的脑海中。我常想,我的学术“井位”在哪里呢?那时候网络文学如小荷初露,许多“先觉者”已开始关注。
我从1995年即尝试用Modem(调制解调器)上网,那一年申报教授职称,需要考电脑,于是我差不多掏了半年工资购买了一台“586”台式机并“以机换笔”,成了较早触网者,浏览过“新语丝”“橄榄树”“花招”等早期的文学网站,新浪、网易、搜狐、腾讯这些门户网站文学频道也是常去之地。后来又有了“榕树下”“天涯社区”“西祠胡同”“幻剑书盟”“龙的天空”等文学网站,阅读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风姿物语》等网络小说让我大开眼界,也促使我坚定了选择网络文学“井位”的决心。
▲给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委会委员做网络文学创作现状的学术报告
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选准了学术方向,就需要把该领域作为追求的目标,深入问题堂奥,追踪学术前沿,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那时,作为一个传统学者去研究网络文学是容易被人看不起的,觉得你是旁门左道赶时髦。
面对边缘学术、小众学术和种种小瞧和误解,既要有静心诚意,不受干扰的执著,又要经得起诱惑,坐得住冷板凳,就像郑板桥所言:“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前天看到央视主持人龙洋在获得播音主持“金声奖”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很有共鸣,大意是:一个人成功最需要的是专注与坚持,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你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也会遭遇质疑,这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定力,坚定地相信自己并保持热爱,然后在干中学,学中干。
正所谓“事不避难者进,志不求易者成”,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毅力,始终保持内心源源不断的内生力量,相信自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克服一切难题,赢得一切挑战。
记得我们刚成立文学院不久,有一次在深圳参加全国学术会,复旦大学一位我尊敬的学者跟我说:“欧阳啊,我最近看到你发表的网络文学文章,网络有文学吗?你过去研究文艺理论挺好的,为什么突然研究这个?”言下之意,不言自明。
十多年后在上海的一个研讨会上又见到了这位长者,他笑盈盈对我说:“欧阳啊,你有眼光,网络文学火了,你的学术也火了,你看别人很难赶上你了!”他当年提醒我,今天又夸我,都是出于一种关爱。
▲在澳门发展论坛做“中国文化品牌的澳门维度”主题演讲
我从1999年开始关注网络文学,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一领域,每年都有网络文学理论评论方面的成果输出,从未间断。
记得是99年暑假期间,我开始做网络文学调查,上网走访了近百家文学网站(或个人文学主页),阅读了痞子蔡、罗森、安妮宝贝、李寻欢、邢育森、王猫猫、黑可可、恩雅等人的网文作品,下载了数万字资料,基本摸清了网络文学发展状貌。
2000年4月27日在《社会科学报》(上海)发表了第一篇理论文章《网络文学的五大特征》,随之在湘潭大学学报发表《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2001年第1期),并完成一篇1.5万字的研究报告《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发表后很快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被《新华文摘》摘转。
多年来,每年见诸各类重要报刊的网络文学理论文章都保持10篇以上。
从早期的网络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到后来的网络文学现状考察和数据库史料建设,再到近年来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批评标准和批评史研究,我始终锚定在网络文学“井位”,并不断向“深”处开掘,指导的本科、硕士和博士论文大都选择的是网络文学方面的论题,指导博士后合作研究也多是网络文学研究,还主编了本科课程教材《网络文学概论》和研究生教材《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倡导网络文学进高校、进课堂、进教材,推进网络文艺学进入主流学术,为我国网络文学研究做了一点基础性工作。
▲在北京参加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留影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回顾自己20多年来的网络文学研究历程,我能够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研究,取得一点实实在在的业绩,除团队成员的协作与支持,也与我以学术敏感做出的时机把握和持续努力有关,尽管我做不了“千眼神”和“千手神”。
网络文学研究“三部曲”
我做网络文学研究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一路走过来的。
一个新领域,没有可供参照的模式,对象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时找不到抓手。刚开始时无所适从,只要是网络文学的现象与问题,看到什么就写什么。
后来随着学术环境变化和自己对网络文学理论认知的深化,慢慢有了点儿学术自觉意识,让研究形成一定的侧重点。清理自己网络文学研究之路,大抵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嵌套式”基础学理研究
所谓“嵌套式”含有自我反思的贬义,即用传统的理论范式套用到网络文学研究中,有点胶柱鼓瑟的意思。
在网络文学自身的理论体系没有建立之前,作为一名做传统文艺理论出身的“新手”来讲,习惯性地依凭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思维方式,试图以《典论·论文》《文心雕龙》《人间词话》等为理论圭臬,或者用蔡仪的《文学概论》、以群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西方文论的那些概念和解读方式来看待和分析网络文学。
千禧年后发表的一些论文,如《现代科技文明的人文哲学》(《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论网络文学的精神取向》(《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网络的文学栖居与诗性祛魅》(《东方丛刊》2002年第3期)、《网络文学的媒体突围与表征悖论》(《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4期)、《网络文学对传统诗性的消解》(《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网络文学本体论纲》(《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网络文学的人文底色与价值承担》(《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等等,即带有“新瓶装旧酒”的味道。
我的第一本网络文学理论专著《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就用了“网络文学的学理分析”“网络文学的主体视界”“人文视野中的网络文学”等标题,显然带有“理论嵌套、借壳赋值”的意味。
还有如《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比特世界的诗学》《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等著作,也都聚焦的是网络文学基础理论研究。
当然,这样做除观念的局限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时研究网络文学犹如“桌子底下放风筝”,出手就不高,就像网络文学不被视为“文学”一样,网络文学评论特别是理论成果,往往被认为是不着“道南正脉”,算不上什么“学术”。
比如,我在著述中选择“人文审美”的研究视角,就有批评者说“把网络小说当做人文性审美对象来考察”,是“对网络小说抱有过多的不切实际的人文理想”。
甚至有人指名道姓批评我是“带着根深蒂固的‘根正苗红’的有色眼镜看待网络文学”“这种研究成果误人视听”。
作为横跨两个领域的“过来人”,我对类似的批评在心底多少是有些不服的:怎么我用同样的治学工具做传统文学研究可以被认可,有的成果还能得奖,而用它们研究网络文学的论文怎么就成了“非我族类”不可置喙呢?
于是,我“赌气”就要扎实做一点基础学理研究,力争让自己的网络文学论文上大刊、上A刊,上到传统学人心目中“真正学术”的殿堂。
经过努力,我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英文版各发1篇)《文学评论》(刊发8篇)《文艺研究》等被学界公认的“权威期刊”上发表了网络文学论文,并陆续在《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争鸣》《小说评论》《当代文坛》《南方文坛》《扬子江文学评论》《中国文艺评论》《文艺论坛》《艺术广角》等众多文艺评论类刊物,以及《北京大学学报》《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江海学刊》等20多家综合类学术期刊和大学学报发表了网络文学系列论文,有的还是一组一组连续刊出。
▲2014年,美国弗罗里达大学图书馆东亚馆馆长C.David Hickey先生来长沙调研中南大学的网络文学研究
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6篇),《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或摘转超过60篇,难道这些刊物都不上档次?我的理论专著《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它们算不算得上“学术”成果呢?
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任性”之思,绝大多数同行不会这么去想,他们对我的研究还是认可的,但我的这点“小心思”也确实成为促进自己持续进行网络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内驱力之一,也让我在文学研究圈“浪得虚名”。
第二个阶段:“基源性”文献数据研究
人们常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固然没错,但互联网也是有“漏斗”的,不仅因为网络信息流转迅速,显隐无定,去留难测,还在于许多信息的源头由于平台倒闭、网站改组、企业易名、栏目调整或种种难以预测的原因,许多曾经出现过的信息被下架,或被人为删除、屏蔽,致使许多该有的信息永远消逝在网海。
例如,1998年上线的“榕树下”,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原创网络文学网站,储藏作品众多,一度风头无两,但后来被查处关闭,如今的网络上压根儿找不到该网站任何信息,只能见到一棵亭亭如盖的“榕树”茕茕孑立。
事实证明,网络存留确实有自己独到的优势,但若论及可靠性有时真不敌“纸寿千年”,对于学术研究而言,与其“网络觅珍大浪淘沙”,倒不如“一卷在手尽享资源”。
于是,注意搜集保留“基源性”文献数据就成了我心中的一个“梗”。
自打介入网络文学研究,我就比较注意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我的第一篇长篇研究报告《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就是用丰富的数据、实证和材料完成的。
2003年组建网络文学研究团队后,每年我都会安排硕博学生逐日、逐月记录网络文学大小事件,年底整理出一个完整的“网络文坛纪事”收藏。
2007年,组织大家完成了《网络文学发展史――汉语网络文学调查纪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011年,我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这是我主持的第三个国社项目,2014年如期结项时被鉴定为“优秀”等级,其4个结项成果含1个“中国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软件(放在我们自己的网站上供学界免费使用),出版了3部著作:《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集成》(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和《网络文学词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随之,以研究生课程教学为基础,我组织硕博学生进行网络文学市场调查,完成了一部44万字的《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这次普查是承接我国“网络文学十年盘点”(1998-2018)而对网络文学文献数据的全面清理,包括文学网站、网络写手、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阅读、网络文学语言、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网络文学影响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动交流、网络文学产业经营、博客微博和微信文学、网络视频和微电影、网络作品影视改编、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网络女性文学、网络儿童文学、外国网络文学概览等。
其中,网络儿童文学、网络女性文学、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和外国网络文学的数据采集与整理,过去从来没有人做过,所得的第一手资源信息显得十分珍贵。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团队陆续完成了《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该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出版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英译本:A History of Cyber Literary Criticism in China,由英国罗德里奇出版社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出版)。
此外,“基源性”文献数据研究成果还有《湖南网络作家群》(海豚出版社2019),《网络文学100丛书》(1套7部,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含《网络文学评论100》(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关键词100》(禹建湘)、《网络写手名家100》(聂庆璞)、《网络文学大事件100》(欧阳文风)、《网络文学网站100》(纪海龙)、《名作家博客100》(聂茂)和《网络文学名篇100》(曾繁亭)等。
▲2023年,出版“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丛书”,4种5部,270余万字
从2016年开始,受中国作协委托,每年编撰出版一部《中国网络文学年鉴》,截至2024年,已完成9部,2023年该年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志鉴系列”,成为中国CTTI网络文学智库的标志性成果。2013年主编完成的“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丛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套丛书包括:《网络文学三十年》《网络文学三十年年谱》(全二册)《网络文学三十年研究成果目录集成》《网络文学三十年理论评论典藏》等,共276.7万字,是对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和学术信息的历史性“盘点”,是一套“通史”性质的资料库和史料书,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光明日报》《文艺报》(专版)《中国图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了系列评论,网络文学理论界还为它举办了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第三个阶段:“建构性”评价体系与批评史论研究
网络文学热点很多,评价体系和标准构建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其原因在于这是网络文学中的一个“枢纽性”问题:一方面圈外人觉得网络文学犹如一个“文化牛仔”,无拘无束,信马由缰,在无边的虚拟空间恣意撒欢,似乎没有合适的评判尺度可以评价或规制它;另一方面,行业内似乎也没有形成统一创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各种说法莫衷一是,难有定评。
早在2004年,我构想第一套网络文学理论丛书《网络文学教授论丛》时,就设计了一本《网络文学批评论》(谭德晶教授执笔),2015年出版的《网络文学100丛书》,我自己承担的就是《网络文学评论100》。
2016年国家社会基金首次设立网络文学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以首席专家身份中标,用了5年时间集中精力专题研究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问题。在此过程中先后出版了《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走进网络文学批评》(凤凰出版社2019)、批评文集《网文观潮》(海峡文艺出版社2020)等,在网络文学批评实践方面有网络小说鉴赏类著作《萧鼎与<诛仙>》(作家出版社2021)、《网络上榜小说赏鉴》(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网络文学榜单作品精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等。
陆续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有《网络文学批评的困境与选择》(《中州学刊》2016年第12期)、《网络文学批评史的建构逻辑》(《求是学刊》2016年第3期)、《网络文学批评的述史之辨》、(《文学评论》2018年第3期)、《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必要与可能》(《学术研究》2019年第4期)、《网络文学亟待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社会科学辑刊》2022年第2期)、《网络文学批评:“线上与线下”识辨》(《中国文学批评》2022年第3期)等。
2023年该重大项目结项时,提交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批评标准和批评史论的C刊论文61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中国艺术报》等发表专题文章30余篇。该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是4部书稿,含4个子课题成果:《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欧阳友权著)、《网络作家作品评价实践》(周志雄著)、《文学网站评价研究报告》(陈定家著)和《中国网络文学十大批评家》(禹建湘著),它们一起构成我主编的第7套丛书:“网络文学评价研究丛书”,计279.6万字,2024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我对网络文学评价理论的“建构性”贡献的核心观点集中体现在:
其一,提出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五个维度和基本指标,即基于网络语境的思想性、不脱离爽感的艺术性、源于技术传媒的网生性、依托市场绩效的产业性和聚焦传播效果的影响力,其基本指标体系包涵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和69个三级指标。
其二,提出了网络文学评价指标的逻辑层级,即以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来考辨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的要素倚重。
其三,提出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树状”结构形态,以此彰显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功能范式,并以适应对象的有限性、要素倚重的选择性和系数赋权的针对性,规制了这一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在实际应用上的适恰性本色。
临高启明,未有穷期
从1999年进入网络文学研究领域,回首已走过四分之一个世纪,自己也达“古稀”之年。
25年指间飘过,我在学术科研上除穿插做过一段“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外(连续12年出版“中国文化品牌蓝皮书”蓝皮书,并在深圳文博会发布年度文化品牌),其余治学精力全部放在网络文学研究上。
▲在深圳文博会上发布《湖南文化品牌40强》
在这同一领域,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含主编)35部,主编理论丛书7套,共38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
“井位”正确,团队给力,笔耕不辍,无形中把我推向了网络文学研究的风口,成为这个领域的“元老”。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先生在 《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序里说:“欧阳友权是中国网络文学研究重要的奠基者、开拓者和实践者,一直处身行业前沿,是当之无愧的‘大牛’。”
厦门大学资深专家黄鸣奋先生在《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集成》序言中称:“由欧阳友权教授带领的中南大学团队是当之无愧的网络文学研究大本营。”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网络文学专家陈定家先生评价说:“欧阳友权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学科奠基人和学术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他为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倾情倾力地立规立法,虔诚执着地立言立行,十几年孜孜以求,乐此不疲。无论是他主持的课题,主办的学术会议和讲座,还是他撰写的著作,主编的丛书和刊物,任凭提及哪一项,都足以写出一本别开生面的学术史。”
同行夸赞,难避溢美之词,就我个人来说,这种“特色学术”也确实让自己受益良多。
▲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在鲁迅的故乡绍兴参加颁奖典礼
比如,我的网络文学研究成果《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另有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连续四届,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湖南省社科成果奖一、二等奖(5次),湖南省首届文学艺术奖,荣立湖南省委省政府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2009年被国家人保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1年获教育部第六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还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
所主讲的“网络文学创作与欣赏”课程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精品视频课和湖南省精品课,所带领网络文学团队被授予“新媒体优秀教学团队”称号,网络文学教研成果先后获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还曾被国际学术同行邀请到美国、法国、瑞士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有美国同行慕名来长沙找我做网络文学访问交流。
▲中国作协第一个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在中南大学挂牌
从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看,网络文学研究让我们学科学院名声在外,2004年我们团队被评为“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基地”,2013年我们牵头成立了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2016年中国作协在我院挂牌成立我国第一个“网络文学研究基地”,2023年华著公司与我们联合成立了“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由我担任院长。
▲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挂牌
当众多媒体采访让我谈谈网络文学研究的感受时,我讲了三句话:
第一,做科研,要选准井位,打一口“深井”,不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第二,认准的学术方向要及早动手,并持续发力,百折不挠必有斩获;
第三,组织团队,联合攻坚,方能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在“湖南十大文化人物”颁奖典礼上登台领奖时发表获奖感言
作为新学科、新学院、新学术的“班长”,我带领的团队先后完成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编年史、断代史、通史、批评史、工具书、数据库、评价体系、批评标准等等,让一个新的学术领域研究带动了一个学科,培养了一批人才,振兴了一个学院,建立起立体的教学、科研、课程、教材、项目、著作、论文、奖励等“学研产”体系,实现了网络文学进高校、进课堂、进教材,使其从边缘学术走向“显学”,形成学术学科学院互动的“多米诺效应”。
当然,我国的网络文学还处于初创和成长期,网络文学理论研究也只是刚刚起步,我做的这点工作不过是千里始足、海边湿脚。相信后继学人必将临高启明,光大学术,在网络文学这一“朝阳”领域开辟新的蓝海。
名家故事
做科研,要选准井位,打一口“深井”,不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认准的学术方向要及早动手,并持续发力,百折不挠必有斩获;
组织团队,联合攻坚,方能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主要学术成就附录
著作
《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网络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网络文学发展史――汉语网络文学调查纪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比特世界的诗学――网络文学论稿》,岳麓书社,2009
《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集成》,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网络文艺学探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走进网络文学批评》,凤凰出版社,2019
《网文观潮》,海峡文艺出版社,2020
《网络文学三十年》,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
《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丛书
《网络文学教授论丛》1套5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文艺学前沿丛书》1套5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1套6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新媒体文学丛书》1套6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网络文学100丛书》1套7,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丛书》,1套4种5部,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
《网络文学评价研究丛书》,4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16年始每年一部,已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志鉴系列
课题
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1
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6
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20
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19
- 【倡议书】@广大社科工作者,省政府邀您提“金点子”
- 2024年湖南省科协年会在长沙召开
-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 2024年度长株潭社科联联席会议暨长株潭智库联盟工作会议在株洲召开
- 穿越百年,共赴“青春之约” ——省社科联组织开展《恰同学少年》青春剧场观演活动
- 中部六省签署社科工作战略合作意向
- 省社科联组织召开湖南省高等院校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暨本科院校社科联建设会议
- 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曲艺文化宣传普及基地揭牌仪式暨2024年湖南曲艺展演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
- 2024年度怀化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培训会召开
- 2024年度长株潭社科联联席会议暨长株潭智库联盟工作会议在株洲召开
- 永州市社科联行业党委举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
- 怀化市社科联行业党委举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会
- 益阳市社科联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暨市社科联第五届六次全会
- 2024年企业家联谊活动暨新湖南·君子文化栏目上线仪式在长沙举行
- “人人知医、天下少病 ” 健康中国公益行走进长沙含浦街道
- 第七届“人人读论语”全国大型公益活动永州市道县主会场活动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