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湖南社科网>媒体反响>正文

【新湘评论】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文章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胡代松 时间:2023-07-14 17:30:44 
【新湘评论】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阐释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深刻把握“五个突出特性”,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的本质和精髓,奋力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在人类历史上四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过的文明,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血脉。在文字上,从甲骨文到当代汉字,虽有三千多年历史,历经多个发展阶段,但字形和读音至今都仍然传承可考。在学术上,从先秦子学到两汉经学,从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从宋明理学到乾嘉朴学,每种形态既是对前代学术的批判,也是对前代学术的继承和发展。在历史撰述上,“二十五史”前后连贯,中华文明的价值观通过史书修纂的方式代代相沿。在文学创作上,从诗骚到汉赋,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杂剧到明清小说,形成了“诗言志”和“文载道”两条连续的文学脉络和传统。在政治体制上,中华民族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维持了中华文明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即使在少数民族进入甚至入主中原的时期,他们都无一不尊崇华夏礼义并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丰富和发展作出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历史变迁而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正是得益于其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无论是华夏先民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不懈追求,还是后世大儒“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使命担当,都是这种创新性的生动阐释。一方面,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之中。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从文学艺术到器物科技,从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中华民族都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这种创新精神还充分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历朝历代的革新变法之中。历代凡有所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都反对因循守旧、泥古不化,在不断变革创新中寻求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道路。中华文明在创新中一路走来,也必将在创新中迈向未来。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族先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历朝历代的中国人始终秉持着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矢志不渝地追求统一、实现统一,中华文明因此成为世界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文明。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国情怀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家国同构”意识将家庭与国家、个体与群体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文明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不尽之源,也成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恒久动力。每次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总是万众一心、抗争求索,共同书写了抵御外来侵略的伟大史诗。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传承发展中华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团结一心、不懈努力,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数千年、传承至今,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同中华文明注重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密切相关。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开放的体系,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容并包中历久弥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刻在中华民族精神血脉里的文明基因。在同其他文明的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点,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要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在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中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和合”、爱好和平的民族,“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为贵”“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家和万事兴”等价值理念世代相承。在邦交之道上,中国文化历来崇尚“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历史记载。明朝郑和下西洋率领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但沿途没有占领一寸土地,带去的也不是战争,而是丝绸、瓷器和茶叶。今天,共建“一带一路”吸引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参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立足新时代,我们要大力传承中华文明的“和平基因”,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笃定前行。

[作者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

新闻推荐
社科快讯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