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大长:谈谈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段大长 时间:2016-01-29 11:56:32 
段大长:谈谈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

娄底是资源型城市,在经济新常态下娄底经济如何转型发展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通过调查走访企业和认真学习省政府办公厅[2015]9号文件精神,深深感到,娄底经济转型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三个“点”。

一、找准切入点,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全市的产业转型发展

去年省委通报了这几年浏阳市经济飞速发展这个典型,在学习浏阳经验时其中一条就是浏阳在产业布局方面坚持发挥区位地理优势,做到一区一业、一城一品,产业布局科学合理,这是值得我市很好借鉴的。从我市来说,要转型发展就要从产业的科学布局入手。一要依存各地的传统优势来规划和布局产业。娄底是文化底蕴特别深厚的城市,梅山文化、耕读文化和药王文化在这里沉淀了数千年历史,有太多的传统优质资源。比如以茶叶为代表的农产品、以煤炭、锑为代表的矿产品,以紫鹊界梯田为代表的旅游产品,在转型发展中就要依靠这些传统优势来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有计划地把我市传统的优质资源挖掘和培育成支柱产业;二要依托各地的地理特点来规划和布局产业。从全市的区位和地理特点来看:双峰、涟源、新化是传统的农业县市,土地、山林资源丰富,宜在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业发展上多做文章;冷水江是老工业基地,应该围绕境内大中型企业从如何延伸产业链和服务大中型企业入手规划和布局转型发展;娄星区除了重点围绕涟钢延长产业链外,还应为经开区和万宝新区做后勤、搞服务,主要从第三产业入手进行规划和布局转型发展。

二、抓住着力点,结合实际大力引导和扶持优质产业转型升级

省政府为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安排任务时提出要推行绿色冻炼、加快煤炭产业循环化改造、培育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大力发展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和新金属材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物流业等等,都是在娄底现有产业基础上提出的转型升级任务,我市各级各单位就要从这些方面着力。第一方面,要花大力气引导和扶持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一是围绕涟钢的薄板发力。涟钢是娄底经济的支柱,目前尽管钢材总体产能过剩,但薄板的相关产业和延伸产业市场前景很好,比如经开区米塔尔汽车薄板、双峰不锈钢产业园等都不同程度地依托着涟钢的工艺和材料,这些项目一旦拉伸产业链就完全可以成为娄底转型发展的领头羊;二是围绕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电子陶瓷发力。双峰的农业机械、涟源的矿山机械、新化的电子陶瓷在我市形成了一定规模,而且市场前景好,去年三大产业总值已达130亿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主要是同质竞争严重,产品档次低,缺乏研发能力。所在地党委政府要科学引导,合理整合,做到一厂一机,一厂一品,错位发展,向高精尖迈进;三是围绕新材料发力。我市过去的原材料优势已经成为历史,但正因为有这个历史,目前的新材料也“小荷已露尖尖角”。诸如“三泰新材”、“文昌科技”、“鑫星电子”、“三A化工”、“高盛板业”等都是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的新材料领军企业。我们就要从政策、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给予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让新材料成为娄底明天的产业集群。第二方面,要花大力气引导和扶持传统特色农业的转型升级。娄底有新化、双峰、涟源等传统农业大县,而且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许多很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诸如永丰辣酱、渠江薄片、白溪豆腐、高山磨芋、珠梅土鸡、铁山杨梅、紫鹊界黑米等等。但据我们调查发现,这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没有一件申请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没有一件在国内外连锁超市上架,没有一件经过国家农业部和有关部委进行完整的质量标准认证。正是这样,我市数十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做不大、走不远。在当前国人质疑转基因,青睐古朴、自然、原生态食品的大好时机下,我市抓住机遇,在传统特色农业上着力大有可为。一是围绕黑茶着力。新化以渠江薄片为代表的黑茶,比安化黑茶历史更悠久,品质更优良,完全可以成为我市的优质支柱产业,这必须引起市委政府和新化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议以新化“渠江薄片”为抓手,象益阳市委政府一样举全市之力,集中推介她、宣传她、扶助她,把以“渠江薄片”为主的黑茶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围绕其他特色农产品着力。我会去年分别邀请了娄底籍国家农业部的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主任肖志龙同志、绿色食品认证中心主任张志华同志对我市新化的农产品进行过考察,他们对新化的高山磨芋、白溪豆腐、双峰的永丰辣酱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将对我市做大这些产业给予大力支持。建议市委政府认真研究,选中几个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市场空间,而且能够做大做强的优质农产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她打造成娄底的支柱产品;三是围绕蔬菜产业着力。娄底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而且有以桥头河为代表的传统蔬菜基地。去年和今年初我会邀请香港蔬菜进口商会会长袁昌先生一行和深圳永佳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郑顺先生四次对娄底的蔬菜基地进行了考察,他们对娄底蔬菜的口感和品质都感到非常满意,而且同意进口我市蔬菜。去年我市的小绿叶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也向香港供应了几十吨蔬菜,同意今年把量做大,应该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惠民工程。可是,我市虽然有大小约30个蔬菜基地,但真正种菜的不足20%,大部分都借基地领取补助资金。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引起重视,以供港蔬菜为抓手,把财政的补助资金用好盘活,试点性地扶持一两个专供香港蔬菜基地,在全市逐步形成“基地带农户”的产、供、销模式(专供港蔬菜基地我省的郴州3万亩,永州3千亩,岳阳2万亩)。第三方面,要花大力气引导和扶持第三产业。我市发展第三产业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使力。一是从旅游业使力。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非常有特色。我们首先要坚持全市一盘棋,精心规划和设计旅游线路,抓住游客心理,集中推介和大力宣传旅游景点,千方百计把游客胃口吊起来;其次要抓全方位的服务和软硬环境的优化,同时要重点培育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千方百计把旅客拉过来;二是围绕物流业使力。娄底高铁、高速纵横交错,交通优势非常明显,有专家把娄底形象地称为石家庄第二,即具有仅次于石家庄的交通优势。因此,把物流产业做大做深是完全具备条件的。特别是国家供销集团控股的占地2000亩的新合作湘中物流园落户经开区和天客物流园落户万宝新区,一北一南两个综合性物流园为娄底物流业做大做深提供了保障。我们完全可以围绕物流业这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的产业,把娄底打造成湖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三是围绕会展业使力。早在6年前时任市长的张硕辅同志曾两次到市贸促会现场办公,希望利用水府庙这块宝贵的湿地启动娄底会展中心建设。事实上会展业是当下的朝阳产业,我市交通便利,地处湖南几何中心,完全具备举办各种展会的先决条件。况且近几年“建博会”“湘博会”“农博会”“汽车展”等每年也承办了数十个大小展会,而且以娄底华天为主的星级宾馆逐步完善,接待能力显著增强。综合这些情况,在水府庙区域尽快启动集会议、展览、住宿、旅游、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会展中心建设很有必要。要借鉴江浙一带的经验,高起点规划,分期实施,努力把水府庙湿地打造成湖南的“博鳌”。

三、依靠支撑点,用好中央和省里支持政策加快全市产业转型发展步伐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都有许多支持政策和优惠措施,这是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必须紧紧依靠这个强有力的支撑把转型发展的文章做好。一要全面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娄底的改革。习总书记形象地指出我国当前的改革到了啃硬骨头、过险滩的关键时刻,没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刮骨疗壮士断腕的勇气是不可能成功的。这番论述对我们娄底的改革意义更加深刻。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压力、民间融资影响的消除、产业转型升级的困难等等这些难题的破解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市上下要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过好改革这一关,打赢转型发展这一仗,娄底就能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二要全面用好用足省政府办公厅支持娄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省政府办公厅今年的9号文件对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给了具体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可以说涉及各个层面、各个部门和各个领域,市委政府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衔接、检查、督促这些优惠政策的落实。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认真研究对应措施,确保这些政策措施真正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催化剂和润滑油;三是全市上下要形成共识,同舟共济做好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省政府今年初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确定的目标是到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750亿元,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500亿元,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既催人奋进,又困难重重。当前全市经济下行、民间融资影响等各种矛盾交织,特别是一些受到民间融资伤害的部分民众把自己的伤痛完全归究于市委政府,甚至偶尔还出现过激行为。我们认为这部分民众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辛辛苦苦攒下的血汗钱有的可能一夜间成为泡影,真的值得同情,也应该同情。但是要化解这轮风波造成的影响,一味的上访、泄愤显然是不够的,关键还要靠大家齐心协力思转型、议转型、做转型,让经济发展起来,使大家在民间融资中造成的损失能够在转型发展中补回来,这才是出路,才是根本。全市上下当前最紧迫的是不争吵、不折腾、不灰心、不气馁,既正视眼前困难,又坚定必胜信心,共同为娄底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舟共济,排除阻力,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龚书记在市委中心组第一次学习大会上说的:树立信心,强化责任,勇于担当,扎扎实实把娄底转型发展的文章做好、做实、做出成效。

(娄底市“对接大长沙•推进新发展——我为转型发展献计策”理论研讨会获奖论文)

(作者系娄底市贸促会会长)


新闻推荐
社科快讯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