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向何处去?

 作者:张心家 时间:2016-01-07 08:40:20 
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对策探讨
农村农业向何处去?

早在2000年,我在福建省南靖县挂职锻炼的时候,就深刻地思考了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并对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反思。调研文章《历史在这里沉思——兼谈城乡一体化对策问题》在南靖调研上刊发,在南靖县乃至漳州市引起不小的轰动。15年过去了,我忧心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由于固守几千年来一贯的家庭经营模式,直到今天,中国农业还是徘徊在现代化的边缘,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如今,农村农业即将开始新一轮体制改革,农村农业又处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十字路口。农村土地是实行集体化还是私有化?仍然值得我们谨慎选择。作为农民的儿子,虽然人微言轻,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古训鞭策着我鼓起勇气,将我几十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一吐为快。

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并在2050年赶上和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民主、文明、富裕的现代化强国,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农业实现现代化就成为关键的关键。这是因为,对于目前尚有8亿农民的传统农业国家来说,没有农村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国家的全面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但是,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历史积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体制落后的问题突出,只有对某些我们津津乐道的传统观念和一家一户这一传统落后的小农生产和经营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冲破束缚,创新观念,我们才能实事求是,承认落后的现实,找出原因和对策,趋利避害,以全新的理念进行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民以食为天的反思

民以食为天是儒家学说人本思想、民生理念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国人的座佑铭,盛行了几千年。它的积极意义在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人,尤其是重视农民,以人为本,对于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权力,治国平天下,勿庸置疑,它的功利是巨大的;然而,它的负面清单也不小,却一直使人们视而不见、麻木不仁。长期以来,我思考中国的农业问题,在查找我国农业落后于发达国家100多年的诸多原因中,考究出了“民以食为天”的诸多危害,现历数如下,请人们评判。

正是“民以食为天”,以致历代君王、大小官吏、平民百姓都重农桑轻工商,上下五千年,中国农业大国面貌没有改变。国民恪守“生意买卖眼前花,锄头落地是庄稼”的古训,视买卖为奸道,即使做生意、搞贸易也只满足于国人的最低需要,不求做活做大,贸易不发达,工业缺乏拉动力,发展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焉能强盛?虽然我们有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中国曾经作为龙头老大,接受世界各国朝拜,盛极一时。国民引以为荣。但那不过是昙花一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生产力极不发达,中国人靠勤俭持家的品质、精耕细作的本领,加之人口不多,地大物博,尚能使农业生产遥遥领先,国富民强而坐大,独领风骚数百年。这不足为奇,只能证明国人勤奋、聪明。然而,随着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西方的英、法、德、美等国在19世纪中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并因此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生产力大大提高,东西方的差距便凸现出来,迅速拉大了。这时,在英国每个农庄均有一部蒸汽机,美国人均粮食接近1000公斤。而国人以农为荣,满足于刀耕火种,一个农民耕种一两亩土地,生产率极低。于是,农业中国逐渐积贫积弱,终遭百年屈辱。

正是“民以食为天”,导致农业种养结构、国人食品结构单一,中国农业始终没有跳出小农业的圈子。据有关资料显示,英美等国畜牧业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80%以上,而我们中国只占30%。一直以来,国人所理解的“食”便是五谷杂粮、鸡鸭鱼肉。于是,吃饭以大米最佳,食肉以猪肉廉美;种植对种稻最为称心,养殖对养猪最为尽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调整产业结构,但收效不大,结构单一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种植无非粮、棉、油、麻、烟,养殖仍是猪、牛、鸡、鸭、鱼,清一色的大路货,劳动密集,产出率低。按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基本上2个农民养活一个城市人,按劳力计算。与1000多年前水平相当,1个农村劳力养活1.5个人。而在美国一个农民可养活30个城市人口。跳出小农经济的圈子,彻底转变传统的以户为主的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种草兴牧,改变国人饮食习惯,发展大农业现代农业任重道远。

正是“民以食为天”,以致国民崇尚吃,迷恋食,大吃大喝成风,铺张浪费盛行。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尽管中央出台了多项禁令,并跟踪严查,但仍然有不少人顶风违纪,大吃大喝之风屡禁不止。何矣!民以食为天也。诚然,民以食为天对于产生和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必须看到,民以食为天已经成为国人讲究排场、大吃大喝的理念和行为。历代宫庭和达官贵人骄奢淫欲自不必说。仅以民间为例,千百年来,无论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还是商场应酬,朋友聚会,无不大摆宴席,美味佳肴,斛觥交错。似乎没有排场,没有山珍海味,没有玉杯美酒,就没有面子,没有义气,没有实力。于是举债充面子的大有人在,一年吃垮一个国有企业的也不乏其例。更有甚者,小孩满月挖周,年轻人三十六,孩子金榜题名,也成为一些人大宴宾朋的时尚、聚敛钱财的借口。

于是“李白诗酒斗百篇”成为千古美谈。殊不知,虽然,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熏陶了一批文人雅士,哺育出诸子百家,却也培育了一种醉生梦死的情绪,淡化了国民钻研科学的精神。中国一直到明清,以文会友,以文取才盛行;舞文弄墨者居多,钻研科学的人少。明朝以前,中国曾经是世界上科学最发达的国家,那时,世界上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共有300项,中国175项,占57%以上。但经过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清朝268年统治之后,到1911年,科学全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等学科方面,中国几乎落后于西方2个世纪。

正是“民以食为天”,强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故乡情结,以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不到世界的平均值。目前,全世界的城市化水平达60%以上,发达国家均在90%以上,美国的城市化水平高达98%,就连过去比我们落后的印度城市化水平也达到了80%,而我们不到50%(官方统计超过50%,实际上因为市管体制把城乡结合部的农民统计为城市居民)。千百年来,农民视土地为命根子,似乎离开土地就没有了生存的根本。因此,即使那地方自然条件再差,生活再苦,农民也舍不得搬家迁移,便是外出打工、经商,也会离土不离乡,总有一天要衣锦还乡、叶落归根的。一方面农民离不开土地,另一方面,划地为牢的户籍制度,固定了农民的角色。这正是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农村人口并没有大幅减少,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城乡差别呈扩大趋势的根本原因。

 

土地分合的怪圈

必须申明,在这里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农业和农村改革,而是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思考问题,用实事求是的观点讨论问题,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总结过去,开辟未来。综观中国农业的发展史,从经营形式上看,实际上是一种分合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在封建社会之前,农业生产是一种规模经营。原始社会以部落为生产单位,土地为部落集体所有,集中劳动、分工合作,种地的种地,打猎的打猎,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公平合理;奴隶社会则以奴隶主为生产单位,土地为奴隶主所有,奴隶为奴隶主耕种、做工,残酷的管理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奴隶却受尽压迫和剥削。到了封建社会,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大体上看虽然呈诸侯割据的局面,但是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生产形式以一家一户为主了,诸候、大地主将土地租给无土地农户耕种,收取赋税和地租,中小地主则雇工耕种土地。这时候虽有一些规模经营,但主要是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经营。一方面,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土地便会逐渐地向经营管理能手(新地主阶层)集中,实现土地的转移和再分配,土地进一步为诸侯和大地主阶层所垄断;另一方面,农民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逐渐增多而得不到及时转移,人均耕地逐渐减少,结果越来越多的农民会失去土地。农民与地主.诸侯的矛盾斗争就会随着朝政腐败、贫不聊生程度的加剧而加深,走投无路时便会揭杆而起,造反口号不外乎“分田土,均贫富”。每一次封建王朝的更迭,就是农民起义推动的结果。但农民的这种理想直到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之后才得以实现。解放后,我国进行了三次土地改革,先是把土地平分给农民,分户经营;50年代未,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实行以队为基础的统一经营;80年代初,全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又把土地分到一家一户经营。总之,走的是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老路,仍然是历史的重复,没有跳出土地分合的怪圈。

历代君王对农民问题的认识都存在着误区。他们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都想划地为牢,把广大农民束缚在狭窄的土地上,让农民为温饱问题常年在田野上辛勤劳作,以为农民有了农事活动,有了饭吃衣穿,就不会闹事,国家就可安享太平。其实,正是这画地为牢的奴役政策,强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农民除了农桑便无意开拓其它的生存空间,以致国民在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并开始工业化运动时而无动于衷,直到清朝灭亡,我国还徘徊在工业化的大门之外,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为主,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而封建王朝、诸候也都依靠农民耕种收取苛捐杂税来维持统治,地主更是利用土地榨取农民的血汗。于是农民争取生存权力总是围绕土地展开,这正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不断、农民战争频繁的最直接原因。

这里不能回避对联产承包责任进行反思。现在看来,联产承包责任制顺应了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迎合了农民思变心理,满足了农民分田单干的欲望,相对于人民公社那种一大二公的经营模式、以粮为纲的产业取向,不论贡献大小平均分配的平均主义,暂时地较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推动城市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解决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实事求是地讲,联产承包责任制说到底它是传统落后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力不可能产生飞跃式的发展。同时期,欧美发达国家以大型农庄为生产单位,机械化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信息化管理和流通,一个农民耕种300亩土地,而我们的农民只能耕种2亩土地。分户经营从长远看是生产力的倒退。

首先,它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运用,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在70年代中期,全国每个乡镇都建立了农机站,平原地带和地势平缓的成片土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以土地平均分配到户,并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一种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这种经营在耕作方式上局限于手工操作、刀耕火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实现。这些年来,在建设兵团的大型农场和北方一些平原地带,虽然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但就全国而言,毕竟是冰山一角。目前我国农民平均一个人耕种1—2亩土地,而美国农庄一个农民耕种300亩土地,可见机械化与手工操作的差距之大。人固然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不等于提高生产力,人必须与其它诸要素合理配置才能产生较高的生产力。实行责任制以后,表面上看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其实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优良品种全面推广、实用技术普及应用的结果。

其次,自我造血和创新能力差,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以家庭经营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使农村公益事业和水利建设难以实施,农村防洪抗旱能力大大减弱。脆弱的农业随时都有被自然灾害击垮的危险。实行责任制后,30多年间,由于劳动力难以集中,基本上没有兴修水利,一直是吃集体化时的老本,致使过去兴建的水库、山塘、河坝、水渠等水利设施因年久失修毁坏严重,农民对20世纪末最后几年频繁的洪涝旱灾防不胜防,深受其害。   

分户经营后,在“休生养息”的思想指导下,政府对农民粗放式、掠夺式经营的放纵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实行责任制之前,当时每个大队都建有林场,每个生产队都封山育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做得比较好的。山地分户经营,山林分户管理之后,受眼前利益的驱动,滥垦、滥伐、滥采、滥牧的现象连年不断,愈演愈烈,加之水资源管理不善,到19世纪末我国的沙化土地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以沙化为主造成的国有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为什么黄河连年断流,渐成地上悬河?因为每年从沙区流入黄河的泥沙就达10亿多吨;为什么沙尘暴在北方肆虐,因为新疆内蒙一些绿草青青的草原绿洲已经沙化;为什么大江大河水患如此频繁?困为,西北植被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面积l78万平力公里……不用说,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三、家庭经营还使农业产业化,乡村城市化举步维艰。一方面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资本运作的能力差,农民科技创新、农技应用、扩大再生产困难,只能小打小闹,固守传统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农业的产业化,需要土地向生产能手、经营大户集中,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而在广大欠发达的农村,农民对土地十分依赖,加之土地承包期限的延长,土地流转、集中相当困难。因为大多数农民根本就不相信“奸诈”的商人,害怕一旦交出土地人财两空。土地不能流转、集中,农业的产业化就难以实现;农民不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镇集中,务工经商,乡村城市化就不可能实现。

四、家庭经营种植业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大片田土抛荒。当前耕种一亩土地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的成本在500元左右,而粮食产量管理得好每亩平均只能达到1000斤左右,扣除成本,基本上没有工钱。因此,大凡有点能力外出打工的农民都不愿意脸朝黄土背朝天地经营传统农业了。抛荒田土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的一种普遍现象。现在,每年都报道我国粮食增产丰收,这是有问题的。因为我国粮食产量的统计方法有问题。全国的粮食总产量根据统计局农调队的抽样调查,算出加权平均值,乘以各村上报的种植面积得出的。而上报的粮食种植面积根本就不是实际耕种的面积,而是根据乡镇的要求上报的数字。每个乡镇都不想因为粮食减产而挨批评,于是每年都按略有增长来上报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

五、家庭经营还加大了国家公益事业和经济开发建设的成本。由于土地包干到户,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其它项目开发时,要面对千家万户实施征地拆迁,农民的想法各一,素质不齐,导致认识诉求差别很大,必须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即使工作做得再细致,也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于是那些左右攀比、思想顽固的就成为“钉子户”,遇到个别任性的“钉子户”,几年都拆迁不了,费时费力,劳民伤财。如果土地集体所有,建设时,国家只要出公告,占多少地按统一的补偿标准,占多少田地一次性补偿到村(居)委会,省事多了。

其实,农村生产力水平不主要取决于生产单位和经营规模的大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经营管理的科学。中国农业之所以长期处于传统落后状态,就在于没有找到发展的切入点,总是在生产单位和土地规模的大小上简单分合,未能跳出“分合的怪圈”。农民个体的技能和土地的地力毕竟是有限的,当现代科技只能通过单一的劳力运作,且局限于种养殖业来实现增产增收,在产出率达到极限时,传统农业就走到了尽头,农业生产就再也不可能产生飞跃了。

如果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不以一地一时的经验作为依据,全国一刀切式的简单分合,而是以队为单位进行专业分工,实行产业承包经营并采取现代企业式的管理,那么农业的机械化和产业化可能早就实现了。今天我们的农业已经是现代农业了,乡村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会有了很大的提高,城乡差别也就随之缩小了,也就没有什么“三农”问题了。

 

农业现代化对策

要在2020年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农村就必须城市化,农业必须现代化。

要建设以现代化农业基础产业为导向,以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经营农业,把小农业转化为大农业,把传统农业转化为科学化、工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个人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体制要现代化。农村、农业的管理体制要与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适应。要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科学化、工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土地必须集中管理使用,生产要规模化、工业化、集约化,管理要科学化、信息化,经营要专业化、市场化。我认为土地应为国家和村级所有,以村为单位组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业服务等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农民现在承包的土地数可作为在公司分红的依据。农民工根据个人特长实行双向选择在公司工作,按劳动绩效领取工资。建立农民全员社会保障制度。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农民社保全覆盖。这样,农民就没有后顾之忧,现代农业就没有体制障碍。而且,一家一户经营变为以村为单位生产经营后,所有建设就不需要面对一家一户直接跟村(居)委会打交道,征地、拆建、补偿就会容易得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成本。

第二,生产要工业化。生产现代化就是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一要围绕“调高、调大、调优、调新、调外”的原则,搞好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促使经济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升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结构的调整。要逐步减少粮食、烟草等大宗农产品的种植面积,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花、还果、还牧、还鱼等措施,发展特色农业、高优农业和休闲农业;要普及生命科学、生物知识教育,引导国民改变饮食习惯、改善饮食结构,国民既要吃五谷杂粮,也要吃鲜奶、面包以及精加工的绿色、保健食品,少食猪肉,多食鸡鸭鱼和牛羊内,以增强畜牧业的原动力,使畜牧业的比重逐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二要围绕规模大、技术新、外向型、创名牌培植龙头企业,把产业做大。要围绕农业支柱产业做好农副产品加工这篇大文章,尽可能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食品加工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朝阳产业,大有可为。因此,农产品加工应以食品加工为切入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向其它领域拓展。要胸怀全局选择加工项目,以人为本加大科技投入,千方百计创出名牌产品,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获取品牌和规模效应。三要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拉动农业产业向高、优、外的方向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在经营理念上,具有高投入、高产出、觇模化、集约化等特征,必须在条件较好的乡村建立示范基地。要加快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目前,农村工业企业的生产手段普遍停留在半自动化、半机械化阶段,要赶上我国城市的大中型企业现有水平乃至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加强装备更新。

第三,管理要科学化。目前,农村工业的管理有的是家庭式的,有的是集体粗放型的,它们与城市企业的最大差距就是管理水平低。要变粗放管理为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使经济结构逐步现代化。目前,农村的工业结构比较单一,发达地区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还有一些建筑建材业、能源工业,但水平不高。这种工业结构,对农业的依赖性太强,参与大市场循环的竞争能力太差,发展前景暗淡。随着企业资金、技术、市场营销经验的积累,工业结构必须尽快改善,使其融入全国工业经济的整体运作。同时,组织形式要现代化,在村工业中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运用,改变各自为阵、户户点火冒烟办厂的状况,提高农村企业的组织化程度,资金集中化程度,优化农村企业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第四,乡村要城市化。乡村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头戏。城市化从量的意义上讲是城市绝对数量和容量的扩大;从质的意义上来讲,则是指一个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乡村型社会形态向一个以现代化工业体系为主体的城市型社会形态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至少产生下列重大变化:人口向城市流动集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先向第二产业流动,然后再向第三、第四产业流动;农民的价值观念由传统的规范型转变为现代的效率型,行动以效率的高低为取向;农民聚居在城市,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生活方式多样化、个性化、风格化成为社会崇尚的目标;两级分化的矛盾随着中产阶层的迅速崛起而得到调整;多元的、多层的经济结构相互融合,依靠市场的平衡规划运转。城市化将成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要以小城镇发展为载体实现乡村城市化。发展小城镇的可行性在于: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成本较低,与当前大多数农民的承受力相称;农民需要寻求熟悉的地域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对于就近转移的农民来说,身边的小城镇对他们更适合;大部分乡镇企业就近向小城镇集中比向大城市集中的进入障碍少,成本也低;农业生产技术的指导和推广,农产品的加工集散,更宜于在小城镇进行。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建设小城镇,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在规划上,一定要高起点,具有前瞻性,做到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经济实用,布局合理,星罗棋布,各具特色。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按规划实施,不能急功近利,降低标准,一哄而起。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废除城乡分治的政策、法规,以市场杠杆来调节劳动力、资金和人口的自由流动,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逐步将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居民,增加城镇的人流、物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推动小城镇建设,提高乡村城市化水平。

第五,农民要知识化。就是要使农民整个融入知识经济时代,其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乃至性格特征都符合现代时尚。现在的农民已基本告别愚昧无知的时代,成为思想意识参差不齐,形象差别拉大的社会群体。根据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现代农民,应该是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中实现阶层和人格转型的先导。广大农民应积极支持和参与社会的变迁,适应、面对各项改革,逐步减弱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拓宽工作生活领域,到开放的社会、竞争的市场上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要根除小农意识,树立科技、信息、时间、效益、创新观念,丰富充实业余生活,全面提高生活情趣、管理水平、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要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动农民知识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二是建立完善以农村完小、农村职业中学为主体的农村教育体系;三是开展多途径的扫盲活动,防止新文盲再生:四是搞好科学普及工作,全方位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目前,农村教育还很落后,极不适应农民知识化的需要。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还是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政府在教育投入政策上给予倾斜外,还应坚持全社会办教育的方针,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办学,尤其是提倡和鼓励那些先富起来的农村产业大户、乡镇企业业主投资办学。在巩固普九教育体系和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兴办一些农民夜校、农民中专甚至农民大学,坚持不懈地开展文化、科技、法律知识三下乡活动,以多元投资主体、多层教育结构,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加快农民的知识化进程。

                                    

                                            (作者系张家界市社科联主席)


新闻推荐
社科快讯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