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特色旅游小镇(村)开发建设研究

 作者:衡阳师范学院课题调研组 时间:2015-12-01 22:56:57 
湖南省特色旅游小镇(村)开发建设研究

内容提要:推进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湖南旅游小镇(村)建设从2010年正式全面实施,目前取得了初步成绩。当前,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实现一个小镇一个景观基因的挖掘。应大力开展特色小镇建设,以就地城镇化为依托,形成“满天星斗式”的特色小城镇分布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快速城镇化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了2013年的53.73%。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有赖于加速城镇化。但在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单向追求速度和规模扩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公共设施匮乏、传统文化衰微等问题日益凸显,城镇化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就地城镇化,“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型城镇化语境下,旅游业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强的驱动力量,它具有强大的动力效应和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其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0年,湖南省全面实施“3521旅游创建工程”,计划通过3年的努力,在全省创建30个湖南省旅游强县、50个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200个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1万个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旅游家庭旅馆,初步健全我省县域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壮大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标志着旅游小镇建设作为湖南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正式实施开来。2014年4月本课题申请者提出的“金点子”:“以湖湘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为引领,助推湖南新型城镇化”,被省委领导批示和采纳,2014年5月省旅游局和省发改委联合委托本单位推进该项工作的进程,这标志着湖南省城镇化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也体现了以产业作为支撑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原则。旅游学术界应顺应这一形势的需要,加强湖南省特色旅游小镇发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为湖南省推进这项工作提供思想支持和理论指导,发挥好智库作用。

一、湖南特色旅游小镇(村)建设现状和发展基础

(一)湖南省特色旅游小镇(村)建设现状

湖南旅游小镇(村)建设从2010年正式全面实施,尽管实施时间不长,但所辖14个地市积极响应,均把旅游小镇的开发作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从数量来看,2011-2013年,全省有60个旅游小镇达到了“3521旅游创建工程”相关评定标准;从类型来看,依照湖南省各地不同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了商贸特色古镇、温泉度假小镇、红色遗迹小镇、景区生态小镇、农业景观小镇和民俗文化小镇等;从地域来看,湖南省14地市的资源优势不同,旅游小镇建设也各有特点,旅游吸引力差别化凸显。如娄底新化县的水车镇依据其深厚的梅山文化底蕴、独特的农业景观遗产,对旅游小镇的建设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划;长沙宁乡县灰汤镇全面利用温泉资源、人文环境、传统产业等固有优势,积极打造“养生之奇,万佛之奇、造化之奇、国宝之奇和伟人之奇”的“五奇”旅游品牌,举全县之力推动灰汤现代温泉城的建设;湘西永顺县芙蓉镇依托千年古镇的历史底蕴,融合自然景观和民族特色为一体,重点打造一个寻幽探古的湖南边陲第一镇。湘潭韶山市韶山乡充分利用红色旅游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努力打造“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配套、思想道德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从实施效果来看,虽然湖南省旅游小镇(村)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还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模式、旅游市场的需求预测、当地居民的参与方式、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如何体现地域特色、文化如何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湖南省特色旅游小镇(村)发展基础

湖南省旅游小镇(村)建设具备良好的特色村镇建设基础。虽然湖南省旅游小镇建设起步较晚,但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早。湖南省乡村旅游起始于1996年,伴随着国内旅游的兴起而萌芽;成长于2000年,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加快发展;扩张于2003年,随着自驾车旅游发展而迅速推广。截至2012年末,湖南省有建制镇1109个,其中全国重点镇17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2个,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19个,历史文化名村68个;湖南省旅游特色名镇60个、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195个以及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213家;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有72个。这些都为旅游小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尤其是旅游特色名镇、特色村、特色景观镇所在地,将成为旅游小镇建设的重点。

湖南省旅游小镇(村)建设拥有深厚而独特的资源禀赋。从自然环境来看,湖南省自然景观种类丰富,山河湖江等自然景观全部拥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各种地貌形态一应俱全,为不同类型的旅游小镇建设与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从文化特色来看,湖南省人文底蕴深厚且典型,既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独特多样的民俗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也有独特的革命文化、宗教文化和船山文化等,为旅游小镇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二、湖南特色旅游小镇(村)建设的理论基础和遴选标准

(一)湖南特色旅游小镇(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湖南特色旅游小镇(村)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文化基因挖掘理论,即“景观信息链”理论。由一个具体地方的景观“信息元”、“信息点”、“信息廊道”及“信息网络”共同构成。“信息元”的挖掘是关键,它是在具体的历史文化事件的基础上概括整理和提炼出来的,是相对抽象的,相当于文化基因的确定。“信息点”是“信息元”的具象化载体,由具体看得见的景观表达。多个“信息点”的线状组合就构成“信息廊道”。多条“信息廊道”的组合交织就构成“信息网络”。这样情况下构成的景观信息是链条式的相互关联,核心是“信息元”即文化基因的确定和保护。这样构建的特色旅游小镇“一镇一基因”,不仅传承了文化,而且特色鲜明,无疑充满生命力。

湖南特色旅游小镇(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实现一个小镇一个景观基因的挖掘,只要每个旅游小镇的景观基因挖掘到位了、确定准确了,特色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近期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定位,初步解决了一批拟建“湖湘特色旅游小镇”的景观基因的定位问题,比如,常宁市庙前镇的景观基因就是传统防御文化的“尚武”,新化县水车镇的景观基因是农耕文化的“梯田”,湘西芙蓉镇王村的景观基因是多民族交往聚集的“边寨”,洪江古城的景观基因是历史上沅水水路上的重要“商埠”,等等,均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采纳。

(二)湖南特色旅游小镇(村)建设的遴选标准

湖南特色旅游小镇(村)的遴选标准和条件是明确的。本课题组研究制定了《湖南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标准》,由湖南省旅游局组织专家对该标准进行了评审通过,现正在向全省推广。我们构建的特色旅游小镇的遴选标准和条件包括必备条件、否决条件、评价标准、评价分值等方面。评价标准分为景观与价值、市场与效益、规划与建设、设施与可达、环境与保护、服务于管理等六个大的板块。评价要素涉及小镇的历史文化、交通条件、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建筑特色、民风民俗、自然景观、周边旅游区距离与数量、购物场地、特色商品、餐饮条件、旅馆条件、居民素质、环境卫生、旅游服务等诸多方面。必备条件之一是必须保留有一条200米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三、湖南特色旅游小镇(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实践探索

(一)湖南特色旅游小镇(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湖南特色旅游小镇(村)中的“湖南特色”如何理解,决定着旅游小镇建设的特色和定位。这里的“湖南特色”包含着三方面的基本含义:地域含义,即湖南省域范围内,这是初步的界定,具体由各个更小的地域单位及其特征构成;文化含义,具有湖南省域内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特点,具有文化基因价值和旅游利用价值;自然景观含义,具有湖南省域内地质、地貌、地形、土壤、气候、生物、水体、物产等独特自然资源,具有旅游利用价值。

湖南特色旅游小镇(村)建设必须依托湖南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自然风光,挖掘湖湘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固有基因和独特魅力,切实保护传统村镇的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和遗产,打造既能承载乡村记忆、乡土记忆和历史记忆的人类聚居之所,也能适应现代生活的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

根据湖南省旅游小镇(村)的资源特征,可将湖南省特色旅游小镇(村)分为若干个开发类型,如按功能定位可分为:生态人居型、历史文化型、民族民俗型、特色产业型、旅游接待型、主题创意型、复合型等七类;按开发阶段可分为:保护提升型、开发建设型和规划准备型三种;按发展基本模式可分为:原生态文化依托型、民俗特色展示型、产业带动型、大区小镇型、主题开发型和复合型。

湖南特色旅游小镇(村)建设可以由住建部和旅游部门牵头,文物、环保、发改、财政等其它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抓好这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在湖南省财政厅的支持下,通过公开招标,本课题组与省旅游局共同签署了《湖南省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合作计划协议书》,决定从2014年开始到2020年,分批启动80-100个左右的“湖南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所有特色小镇建设主题的确定,均交由本课题组统筹把关。

(二)湖南特色旅游小镇(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半年来,本课题组承担了湖南特色旅游小镇(村)建设的相关工作,重点是承担了湖南特色旅游小镇的全面调研、遴选标准的制定、首批15个湖南特色旅游小镇名单的确定、湖南特色旅游小镇景观基因的提取和保护特色的确定、湖南特色旅游小镇整体改造方案的策划等等。下面是我们对几个特色小镇主题的策划与规划的实践探索。

桑植县洪家关镇的白族文化特色旅游小镇的打造。桑植县洪家关镇是一个建制镇,是贺龙元帅的故乡,为了迎接2016年贺龙元帅诞生120周年,地方政府拟对洪家关镇街两旁夹杂着大量“现代”建筑的风貌进行改造,并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和整修,邀请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并拿出了基本的保护和整修方案。由于这里是全国除云南以外最大的白族聚居乡,白族人口占了该乡镇的90%以上,而且保留了许多白族的民俗习惯,经反复研究,决定将洪家关镇的建筑风格由原来的混杂状态改为以白族民居建筑风格为主,兼顾土家族和汉族民居风格特点的景观风貌,整个街区在恢复当地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使其历史文化特色更加彰显,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原住民的采纳和好评。

新化县紫鹊界梯田山地农耕文化特色旅游小镇的打造。新化县紫鹊界梯田坐落在湖南省新化县西南部的水车镇附近,这里受传统的梅山文化的影响大,居民习惯于与山地打交道,生产生活均与山地农耕文化有关。这里保留下来的紫鹊界梯田是中国传统山地农耕文化的产物,是重要的中华农业文化遗产和水利文化遗产,面积超万亩,均为水稻和梯田,景象壮观,旅游吸引力大,受新化县政府的委托,我们参与了紫鹊界梯田文化景区及其特色小镇的规划与策划,一方面明确了紫鹊界梯田山地农耕文化核心区的保护,另一方面在历史文化小镇的打造上进行了景观基因的挖掘和建筑风格的定位,比如,小镇及其周边区域的建筑屋脊装饰均采用当地梅山文化普遍崇尚的“牛角”造型,以白色线条勾勒,屋脊两端可以饰以“紫鹊”造型;民居建筑都以当地农耕文化的主要标志物--稻穗(门窗雕饰图案造型)、耕犁(墙壁装饰、栏杆造型等)、谷堆(公共汽车站棚、凉亭等造型)作为文化基因和造型依据,让来访者颇有“地方感”。

常宁庙前镇的传统防御文化特色旅游小镇的打造。常宁市庙前镇是一个以中田古村落为基础兴建起来的建制镇,中田村大约建于清代,是一位武官出身的官员为确保家人免受土匪和盗贼的侵扰而在此修建的。古建筑群面积有10,000多平方米,其最大特点是对外防御性很强。整个村落由100多条巷道组成,每条巷道进入村子的地方都建设有门闸装置,晚上入户后要落闸。所有建筑的窗户均为上下较高(约1000px)、左右狭窄(不足250px宽度)的狭长型结构,目的是防御土匪入侵。地面全部由当地产的大理石石板铺就,石头上刻满了各种各样的棋盘,有象棋、军棋、跳子棋,还有一些只有当地人才能看得懂的花样百出的棋盘,同样体现出强烈的军事博弈文化和防御文化。中田古村落中,除了象其它古村落一样拥有尚文堂之外,还有专门的习武堂,足见其“尚武”之精神,因此对其景观基因定位为以防御为特色的“尚武”基因,有助于在庙前小镇的文化遗产保护和风貌建设中体现地道的乡土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基因,留住乡愁记忆。

四、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语境下,旅游业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强的驱动力量,它具有强大的动力效应和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其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湖南省特色旅游小镇(村)建设要积极探索以旅游小镇建设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住乡愁”的关键是大力开展特色小镇的建设,以就地城镇化为依托,形成“满天星斗式”的特色小城镇分布格局与推进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湖南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是能为充满人性关怀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打开一扇窗,迎来一片光,创造一个真正充满灵魂与个性的美丽家园!以前,我们都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特色小镇一定会让生活更美好!”

(课题主持人:刘沛林,主要研究人员:邓运员、李伯华、杨立国、郑文武、田亚平、胡最、彭惠军、何清华、李克强、刘天曌)

 

 

 

 

 

 

 

 

 

新闻推荐
社科快讯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