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课题调研组 时间:2015-05-15 08:56:40 
湖南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内容提要: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之下,目前湖南已经基本具备了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要素条件,但总体竞争能力有限。加快湖南中医药产业发展,应加强领导统筹、加大政策扶持、推进“名医”培养工程、开展“名药”培育工程、打造“名牌”中医药企业、加快建设中医药制造大基地、推进中医药第三产业发展、构建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平台。

    湖南是全国中医药大省,中药材资源蕴藏量排名全国第2位。在加快实现湖南“富民强省”的宏伟战略目标中,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湖南“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现代中药和基因制药2大高新技术产业链。2010年9月,湖南省发布《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将生物医药作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之一。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的8大领域中,现代中药首当其冲。同时提出推进建设包括现代中药在内的10条千亿元规模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湖南“十二五”规划也再次将现代中药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之下,目前湖南已经基本具备了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要素条件。但湖南现代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竞争能力有限,制约了这一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必须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湖南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这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推动湖南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
        一、湖南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湖南是全国中医药大省,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在全国中医药整体发展中占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一)中药材种植面积大。湖南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生产加工经验丰富。隆回种植百合已有1200多种历史,慈利种植杜仲历史已上千年,平江种植白术见于历史记载已有440多年,沅江种植枳壳已有360多年,雄黄开采历史已达1400多年。我省现是全国8个中药材种植基地省份之一,种植面积达411万亩。全省大宗、道地药材种植品种近60个,常年规范种植总面积达280多万亩,主要集中分布在怀化、邵阳、自治州、张家界、益阳等市(州)的28个县,其中隆回的金银花15万亩,张家界的杜仲30万亩,怀化的紫珠8万亩、茯苓3.5万亩,邵东的玉竹6万亩,平江的白术2万亩。“公司+基地+农户”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已在全省广泛推广,目前全省从事中药材种植、采摘的药农达20多万人。近年来,我省一批道地药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市场制高点,其中玉竹产量占全国的80%,百合占全国的70%,金银花、茯苓占全国的60%,吴茱萸、湘莲占全国的40%等。
       (二)中医药工业发展较快。湖南中医药工业日渐发达。全省现有中药生产企业 102 家 (含中、 西兼制),中成药生产企业70多家,拥有九芝堂、千金、古汉、正清、泰尔等一批在全国颇具影响的中药企业,年销售产值均在3亿元以上,九芝堂跻身全国中药20强。全省从事中药饮片加工企业58家,在制药机械制造及药包材等配套产业领域,拥有长沙楚天、千山药机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型制造企业,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十一五”期间,湖南中医药市场规模占全国中医药市场规模的3.75%,紧随吉林、山东、广东、四川、贵州、江苏等省之后,位居全国第七。2013年,湖南中成药产量149225吨,占全国中成药总产量的4.8%,位居全国第八。湖南医药大品种主要集中在中成药和保健品领域,全省11个单品种销售额过亿元的产品中,中成药占据7个。湖南医药龙头企业如九芝堂、千金药业、紫光古汉等均以中药为主业。以九芝堂为例,2014年上半年中成药营业收入占其总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71.2%。
    (三)中医药服务业势头良好。湖南中药商业流通发达。我省通过GSP认证的药品批发企业321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40家,连锁门店约2500个,单位药店约8000个。长沙双鹤、老百姓、双舟、国药控股湖南公司、瑞格、博瑞、全洲等一大批商业企业在全国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另外,我省还有邵阳廉桥和长沙高桥等2个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以及20个中草药批发市场,中药材年交易量达25万余吨,年交易额超过30亿元。近年来,我省中医药休闲保健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湖南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柱力量。据长沙市商务局数据,全市有大小洗浴休闲网点约1.5万家,从业人员20余万人,全行业年营业额达80亿元以上。此外,湖南中医药会展业、中医药饮食文化业、中医药健康旅游业、中医药数字传媒业也正在悄然兴起。
       二、湖南发展中医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湖湘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资源十分丰富,发展中医药产业有基础、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多头管理,缺乏统筹规划。中医药产业发展涉及的10多个管理部门仍然是处于多头分割管理的境地,如中医药管理局只负责医疗管理,林业部门只管资源培育,经信委只管企业生产经营等等,缺少牵头单位,无法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
(二)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缺乏。人才是兴业之本。湖南高层次中医药专业人才不足,新一代名医、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全省从事中药研究的资深专家已不足60人。而且目前在一线从事中药工作的人,专业技术知识水平普遍较低。高层次学科人才得不到聚集,已成为制约中药研发广度与深度的不言而喻的“瓶颈”。
       (三)中医药企业规模小,生产力水平落后。湖南中医药生产企业规模偏小,实力分散,缺乏龙头企业的有力带动,同时强势中药大品牌、大品种少,高科技含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品种少之又少,缺乏核心竞争力。我省1300多家中成药企业中,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仅有2家,近500家中药饮片企业中,没有一家年产值突破10亿以上,1-10亿的企业也仅有60家。
       (四)中药材种植集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我省中药材种植仍然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种植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多数停留在经验种植,缺少足够的把握市场及规范种植的能力。我省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管理粗放,致使道地药材及优良品种资源逐步退化和减少,野生资源逐步枯竭,严重影响到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中医药产业对技术要求较高。目前湖南中医药产业无论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中药饮片加工,中间体提取,药品加工、质量检测、标准化控制等方面,科技创新力后劲不足,应用推广不理想,严重制约了其发展。我省大多数中医药企业设备、技术较陈旧,还未建立起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相应的技术支撑平台,中药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滞后。
       (六)品牌意识较为淡薄。湖南中医药产业尚处于少品牌、弱品牌的尴尬境地。虽然也有驴胶补血颗粒、六味地黄丸、古汉养生精、四磨汤、可邦等中成药名优产品和株洲千金的“千金妇科片”等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但相对于湖南这样一个中药历史悠长、文化深厚、资源丰富的大省来讲,知名品牌数量还是太少,几千年深厚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在当代尚未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弘扬,使得湖南省中医药行业总体竞争实力也受到影响。
       三、推进湖南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湖南发展中医药产业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名医、名药、名牌”三名工程,逐步完善中医药产业体系,实现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的跨越。
       (一)加强领导统筹。要统一思想认识,把中医药作为带动和加快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产业来发展。建立由省政府领导为召集人,省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社保厅、卫计委、农业厅、林业厅、国土资源厅、药监局、物价局、工商局、税务局、长沙海关、省医药行业协会等部门参加的“湖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实施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问题。改革和完善中医药产业管理体制,明确省经信委牵头,负责加强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
       (二)加大政策扶持。湖南各级政府和部门应重视中医药产业,充分落实和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在财政税收政策、医疗保障政策、药品集中采购、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推进、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鉴定、产业基地建设、市场开拓、招商引资、人才培训等方面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快湖南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名医”培养工程。大力提升中医药教育水平,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依托我省中医药高等院校,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学科与专业设置、培养层次、教学方式等,重点打造30个左右的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知名专业,重点建设60个国家和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培养200名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和一批高层次中医药优秀临床人才。
       (四)开展“名药”培育工程。以国家扶贫攻坚计划为引领,以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片区为重点,以道地药材和地理标志认定为依据,重点培育9个“湘九味”标志性品牌药材;加快白术、金银花、茯苓等一批湖南道地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支持中药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五)打造“名牌”中医药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重点支持九芝堂百年老字号和株洲千金、紫光古汉、正清集团等行业龙头整合资源,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现代中药产业的“旗舰”;支持汉森、恒生、泰尔等一批中药企业迅速发展成为自我发展能力优、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强势品牌优势和跨国经营潜力的大型企业;促进和支持九汇现代等一批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强其在专业领域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战略引进方式,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湖南兴办中医药企业,为湖南中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六)加快建设中医药制造大基地。构建以中成药工业为主体,中药种植、中药饮片、中药提取工业为上游,制药机械装备、药包材制造业为配套,保健品、化妆品等相关产品生产为延伸,集种植、初加工、深加工、综合利用为一体,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中医药“大产地”、“大基地”。加快建立以浏阳生物医药园为核心区,长株潭和怀化“湖南西部中药谷”为拓展区,辐射全省其他地区的现代中药产业基础。重点支持浏阳生物医药园、长沙高开区、株洲经开区、湘潭高开区、怀化“湖南西部中药谷”的建设。通过政策调控作用,引导产业投资向园区集中,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集群。同时,对产业转移、产业扩张因势利导,使我省中药产业在全省不同区域乃至跨省布局上形成合理的产业互补性分工与梯度分布。
       (七)加快推进中医药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长沙交通枢纽地理区位优势,加快建立以长沙为核心区,各市、州为拓展的现代化中医药物流基地。重点支持长沙双鹤、双舟、全洲医药物流、中南物流充分利用自身网络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建设成为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国际影响力大、一流的现代中药商业流通中心。加快长沙高桥、邵阳廉桥2个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与国内外合作,迅速发展成集药材种植、饮片加工、药材交易与流通为一体、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中药材集散地。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发展独具特色的大型中药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大力推进湖南中医药会展业、保健休闲业、饮食文化业、文化传播业、健康旅游业、数字传媒业的发展,打造“大健康”服务业。
       (八)构建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平台。整合大学、研发机构、大企业集团等各类优势资源,建立和完善支撑中药产业化、现代化的研发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及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泰尔制药有限公司、全州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优势,以我省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及专业药物研发机构、检测中心为主要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形成协调效应,加快建立国内技术水平领先、研发实力雄厚、设施设备先进一流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建设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性技术研究平台、中药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复方工程技术中心,中药标准研究中心、中药临床疗效评价中心、中药质量安全监测中心、科研信息网络中心等,实现资源互补、信息共享。
(课题主持人:黄惠勇,主要研究人员:廖菁、夏新斌、胡志科、欧阳晓风、范珍贤、肖文明、王炜、张水寒、吴琼)

新闻推荐
社科快讯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