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夫:几段美好的回忆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李劲夫 时间:2015-03-31 18:00:21 
李劲夫:几段美好的回忆

李劲夫,字竹藏,湖南汨罗人。1957年出生,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生班。历任岳阳市委督查室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乡镇企业局局长、党组书记、湘阴县委书记兼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岳阳市委副巡视员、岳阳楼区区委书记兼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岳阳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社会组织党工委副书记。第八届、九届省党代表、省人大代表,第九届、十届省政协委员。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



我1957年出生于汨罗江畔,浸染于“蓝墨水的上游”,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历经十多个岗位的锻炼,特别是在市直局长、县区书记、市委常委、省直部门等多个人生重要驿站加油而不停驻,每一段旅程都有一路奋进的故事,人生路上的风景因此变得美丽。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回首往事,几段美好的记忆总在不经意间涌进脑海,挥之不去,甘之如饴。


“秘密武器”显威力

发韧于七十年代的“社队”企业,八十年代初更名为乡镇企业,随后在全国各地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小平同志曾满怀激情地赞扬它的“异军突起”,称之为“农民的伟大创举”。而今,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也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南,乡镇企业总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6.9%。不少地方的乡镇企业已占据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甚至“三分天下有其二”。国际上不少经济学专家认为,乡镇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秘密武器”。

我和乡镇企业是有缘的。1985年至1990年,我在岳阳市委政研室从事农村和乡镇企业政策研究,后来又到市政府专门协助分管农村和乡镇企业工作。1996年我担任了岳阳市乡镇企业局局长,十分荣幸地见证了岳阳市乡镇企业的突飞猛进。岳阳市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的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6年,全市175个乡镇中产值过亿元的103个,过5亿元的10个,过10亿元的2个;在乡镇企业中,产值过1000万元的有156家,过5000万元的有10家,湖南保安工具设备集团、临湘长塘米业集团、湘阴南湖洲建材集团、汨罗黄柏实业总公司4家企业年产值均已突破亿元大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平江电器厂在当年湖南省乡镇企业工作会上崭露头角,荣获全省“十佳乡镇企业”光荣称号。

岳阳市的乡镇企业在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后,面对市场变化,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造福地方经济、造福人民群众,这是一个严峻挑战。当时,我提出要把制度创新作为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根基,说白了,就是要深化改革。为此,我广为宣传,广泛发动,努力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在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中严格按照“申请立项、资产清查、评定估算、验证确认”的程序进行,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在具体改革改制操作中,做到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多措并举,不搞一刀切。我们还加强出售资产的回收、使用和管理,加大企业再生产的投入力度,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二次创业之后,岳阳市的乡镇企业又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那时,岳阳市乡镇企业发展呈现出几个明显特征:其一,创办集团。主要是通过资产重组或企业合并组建集团,改变乡镇企业小而散的问题。存量资产和生产要素的聚合,使大量闲置、低效资产实现了高效运营。云溪区云溪镇数家建筑建材企业联合组成集团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镇5支建筑队过去与外地建筑企业竞争时,常常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掣肘。1996年,这5支建筑队正式组建成岳云建筑建材企业集团公司,当年完成产值达到了组建前的3.8倍,实现利税则是上年的4倍。公司管理质量也有质的飞跃,1997年2月还被岳阳市政府授予“现场管理样板企业”称号。其二,创业开发。主要是把分散的乡镇企业引向城镇工业小区,使企业集聚效益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当时,全市初步建成一定规模的工业小区20个,聚集工业企业340多家,其中有8个工业小区年产值超5亿元。特别是汨罗市乡镇工业小区走创业开发之路,成绩斐然。其三,创新技术。相当一部分大中型乡镇企业已初步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引进国际先进设备的企业日益增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也逐年提高。其四,创造精品。品牌就是金字招牌,精品就是“黄金大饼”。乡镇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形成了愈来愈多的有形无形资产。比如在“天”字系列品牌中,有天龙皮革制品有限公司,这是岳阳楼区知青场办的一家外向型企业,产品远销俄罗斯等国,1997年产值近亿元;有天马鞋楦鞋具集团,这是汨罗市新市镇上马村一家村办企业,他们一直与解放军总后勤部保持业务联系,生产的也多半是军需优质产品;还有汨罗天子家具厂,生产的天子家俱至今仍在市场畅销。

乡镇企业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最具活力的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但是,乡镇企业也有许多先天或后天的不足,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双重考验面前,有的倒闭破产,有的改制成为民营企业;也有的乘风破浪,茁壮成长,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壮大和成熟。乡镇企业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经济发展“秘密武器”的威力?这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和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帮助、引导,同时也需要乡镇企业自身为实现科学发展而努力。我期待着乡镇企业的“二次飞跃”。


“犁耙水响”话民生

1999年夏天,省委组织部一纸调令,将我从岳阳市乡镇企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推到了湘阴这个湖区大县,出任县委书记。从一个市直局到湖区大县,我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懈怠。上任伊始,我就把调查研究摆上重要日程,通过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立足湘阴已有的潜力和发展基础来谋划县里的工作。时间虽然过去十多年了,但是一次次下村调研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2000年4月6日至7日,“阳春三月,犁耙水响”,正是农村繁忙的季节。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到底搞得怎样?群众在想些什么?对干部作风是否满意?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县委办主任陈云辉来到六塘乡金岳村进行了一次调查。                    

金岳村地处湘汨边界,可以说是“一脚踏两界”。全村共有1300人,有水田840亩,旱地432亩。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我担任县委书记后,将其作为自己的联系点,从各方面予以扶持,使这个小山村未足一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热切盼望的“一路、一校、一电”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村实现了组组通公路,一所投资32万元的高标准小学拔地而起,农电限价全部到位,电线也进了村、入了户。各项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全村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短短的时间里,该村就开发荒山500多亩,种植湘莲60亩、优质西瓜80亩,投资100多万元重新办起了金岳茶厂,年可加工优质茶300担;还兴办了村级鱼池和良种猪场。这些项目建设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也为农民增产增收拓宽了渠道。村办企业每年为集体增加收入3万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80%的农户住上了小洋楼,每3户就有一部电话、一台摩托车。

当天晚上,我召开了一次民情调查座谈会,倾听民意,为干部群众排忧解难,提神鼓劲。座谈会一开始,我对在场的党员和群众代表说:“我们是诚心诚意来征求大家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意见的。比如,干部作风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怎样把农村工作搞好、农民负担重不重、结构调整从哪里入手等等,请大家不要有顾虑,敞开谈!”我的话音一落,大家的紧张感没了,话匣子就打开了。我梳理了一下大家的发言,集中在“五盼”:一盼中央各项政策精神落到实处;二盼转变干部作风不走过场;三盼减轻农民负担不说空话;四盼乡村干部实实在在为群众搞服务;五盼农村社会长治久安。大家反映,农村工作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一是部分干部作风不实,尤其是个别县直部门自恃大权在握,“三乱”屡禁不止,搞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投资环境。二是农业技术指导不到位,特别是“半瓶醋”多,行家里手少,大家强烈要求乡村干部多下来走走,多印发资料,多作技术指导,并在县电视台开辟农业技术专栏,及时发布种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信息。三是税负不合理,村民对屠宰税、工商税按人分摊有意见。四是乡镇主要负责人任期太短,容易造成干部的短期行为。对群众的这些意见和建议,我记了大半个本子,有的问题我现场作了解释,有些当即指示相关部门认真调查和处理。

在座谈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富裕起来的金岳人对党和政府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该村八组复员军人周建民感触最深:“我家里条件差,三个孩子要读书,实在负担不起啊!搭帮县里的易书记,给我们解了难啊!”他说的易书记,就是时任县委常委、县政法委书记易国光。了解老周的困难后,易国光主动承担了他大儿子高中三年的全部学杂费。谈及此事,周建民不禁热泪盈眶:“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一定教育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报答党和政府的培育之恩!”村里的“赤脚医生”周培发动情地说:“金岳村的变化,得益于县委的无私援助,共产党给我们的好处,我们种田人看得见,摸得着。”他还写下了幅对联以表感激之情:“谢县委办点,感各级关怀,换来全村面貌新;喜群楼林立,看结构调整,赢得金岳千古变。”

在领导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交朋友,向群众学知识,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寻求真理,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是党员领导干部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回想起来,我在湘阴担任县委书记的那几年,走过许许多多像金岳村那样曾经落后的村子,也结交过许许多多像周建民那样一时困难的朋友,对湘阴各方面的情况都是清晰在握的,光民情日记就记下了厚厚的几十本,字里行间印下了我在湘阴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些人、那些事始终令我难以忘怀。


“先锋论坛”记忧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区因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忧后乐”精神而扬名天下。2002年秋,组织上安排我到岳阳楼区担任区委书记,当时正值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我带领全区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用党的建设创新引领全区各项工作创新。2005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岳阳楼区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十分荣幸地成为时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建国的联系点。在建国部长的亲自指导下,岳阳楼区坚持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和影响党员,积极开展“共产党员先锋论坛”系列活动,探索建立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九华山社区举办的党员先锋论坛至今还让我印象深刻,很受震撼。

那是2005年8月10日的上午,九华山社区70多名党员聚集在一块,听6名普通党员现身说法,纵论如何当“先锋”,乡、镇、办负责人,市、区两级领导兴味盎然地前来旁听。

8时30分,下海创业的党员魏哲率先开讲。他原来是东茅岭街道工委副书记,目睹许多下岗失业家庭陷入贫困,一咬牙辞去公职,创办了一家保洁公司,解决了200多名“4050”人员再就业问题,上年完成产值130万元,被评为岳阳市唯一的一家省级再就业先进企业。魏哲的宣言是:“经商不忘党的教诲、为下岗人员谋利益。”退休党员是否还有作为?57岁的退休老党员吴铸对此作出响亮的回答: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党。退休后,她在退休职工中当好“大姐”,在社区事务中当好“参谋”,在家庭事务中当好“管家”,她表示将继续在社区的舞台上奉献余热。54岁的退休党员童中兰在讲话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她退休后发挥自己的特长,组建文艺队,修建棋牌室,设立爱心书屋,为社区居民奉献了一道道精神大餐。

“把细致的事情做实了,麻烦的事情理顺了,难办的事情做好了,就不会让党和辖区困难群众失望。”杨小宇的发言让我倍感亲切、倍受鼓舞。作为该社区爱心超市物品管理和发放的主要工作人员,尽管小孩才几个月大,家里事情繁杂,但她坚守岗位,坚持上门入户筹集爱心物品,摸清社区困难居民的底子,保证按时按需规范发放。

一个多小时的论坛,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时任岳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盛荣华兴奋地说:“先锋论坛办得好!好就好在它用身边的事、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的人,更具有示范性;好就好在把先进性教育融于生动的形式中,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落实到事实中,更具有可学性。”

九华山社区的党员先锋论坛是当年岳阳楼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个剪影。那几年,我作为岳阳楼区的区委书记,始终把开展好这项教育活动作为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在活动中既当“指挥员”,又当“运动员”,要求全区党员干部用率先发展的实绩体现先进性,在率先实现产业兴旺、民生殷实上造强势,在率先实现城市秀美、文化繁荣上造优势,在率先实现社会和谐、走势强劲上造大势。活动结束后,根据民主测评,群众对区委常委班子整改满意率达98.8%。


 “重要法宝”抓在手

“作为统战部长,我一定学好用好党的重要法宝,恪尽职守,克服困难,带领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创造统一战线事业辉煌灿烂的明天。”2006年9月,我在岳阳市委统战部长履新时作了表态发言,由此开始了统一战线工作的五年时光。

统战工作线长面广,包括了人物统战、经济统战,涉及民族、宗教、海外等多个领域。由于工作需要,我曾多次带领基层统战部长和民主党派的负责同志外出学习考察,联谊交友,推介岳阳的文化和商机。行走海内外,虽然不乏艰辛,但是能够为党广交朋友,为我们的事业凝心聚力,还有机会接触异地风情和多元文化,确也不乏乐趣。

统战部长需要广交深交朋友,更要把这些党外朋友的作用发挥好,把他们的聪明才智集中运用到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各地新型工业化建设如火如荼。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服务新型工业化大有可为。通过深入调研,一个统一战线助推新型工业化的思路在我脑海中日渐清晰。一次市委常委会上,我向市委正式提出了《关于统一战线助推新型工业化的几点建议》,得到市委的肯定。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于2007年3月20日,以岳阳市云溪区工业园为现场,主持召开了岳阳市统一战线助推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市委副书记、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均参加会议并讲话,全市统战人士深受鼓舞。这次会议是岳阳市统一战线首次召开的服务经济建设的专题会议,在全省也属首创,社会各界好评如潮,统一战线人心振奋,全市各级统战部门形成了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而奋力拼搏、争先创优的喜人景象。民建岳阳市委专职副主委梁志军的鸿升科技工业园,2007年投资1.2亿元,新上高科技项目3个;市工商联兼职副主席万焱波的岳阳三生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石油炼制催化剂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2007年纳税1000多万元;九三学社社员、中石化长炼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华,2007年主持和组织科技攻关,创造了3项国内第一的技改项目。市直统一战线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仅2007年就落实项目16个,引资规模达6亿多元。

难忘的还有2007年9月参加在日本横滨市举办的第九次世界华商大会。33个国家和地区的华商精英齐聚一堂,畅叙乡情友情,共商发展大计。那届华商大会是在海外举办的参加人数最多、参加国别最多、吸引直接投资最多的一次。大会打造了一个华商交流的“五台山”,即民间平台、政府后台、商家擂台、日本搭台、华人登台。“五台山”推动了外企在华投资,促进了华人交流。大会安排了28个专题讲座,最让人激动的是杨振宁、余秋雨两位“老乡”,在异国他乡用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传递出浓浓乡情,把“月是故乡明”演绎得淋漓尽致。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重要法宝”,过去不能丢,现在和今后更不能丢。统战工作是特殊的群众工作,它的触角伸向全球、深入人心,做好它,需要宽广的视野,需要宽阔的胸怀;做好了,中国梦就有了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就有了最广泛的力量支撑,我们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


“欲休还作”社区情

2011年11月,我从岳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职位调任省民政厅副厅长,分管慈善和社会组织管理工作。2014年1月,根据厅党组安排,又增加分管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

我和社区建设是很有缘份的。我国的社区建设事业真正起步是在2000年之后。其时,我正在岳阳楼区担任书记,作为岳阳市的中心城区,社区这颗棋子不能不下好。正是踏着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鼓点,我在岳阳楼区大刀阔斧抓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建设大踏步走在全省前列。几年下来,岳阳楼区就斩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大旗。当时,我们的工作突出了“一人、一物、一组织”。“人”就是以社区居民为根本,把社区服务抓到位。在三年时间里,我们通过人才市场与中介组织推介、民营经济和社区服务业的吸纳等途径,安置社区下岗失业和待业人员8000多人;对社区困难和弱势群体给予多方面关爱,通过开展“双联双助”活动,每年为帮扶对象捐助钱物折合400多万元,还将16876户、41367名困难居民纳入了城市低保范围。“物”就是以便民利民为目标,把社区条件整改到位。小街巷建设是个民生工程,也是个“里子”工程。三年下来,我们千方百计筹措了4400多万元,维修改造了158条小街巷。优质的慰老服务是老人所盼。为此,我们大力实施“星光计划”,先后投入配套资金1276万元,建成了慰老服务项目28个,总面积1.6万平方米。我们还积极整合资源,建立社区服务中心38个,培植社区服务实体120多个,新建和规范商店、餐馆、寄托所等便民利民服务站点4600多个。“组织”就是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抓手,把社区党建夯实到位。党建是龙头,制度是抓手。我们在第一时间建立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建联系会议制度,成立了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理事会,形成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为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我们开展了“双找双连”和破产改制企业党员接转工作,对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对流动党员进行“共同管理”,两年内接管破产企业单位1907名下岗失业党员。为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广泛开展了“党员示范日”、“党员奉献在社区”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党建活动。通过抓社区党建,全区涌现出省、市级基层党建示范点4个,更重要的是,社区建设有了主力军,群众心中有了主心骨,岳阳楼区的社区建设由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岳阳楼区到省民政厅,其间好几年没有直接联系社区建设工作,一旦再度挑起这副担子,感觉又是异常亲切,因而,我全力以赴蓦然回首,湖南省社区建设十多年来已取得累累硕果。全省现有城镇社区4950个,其中城区社区2678个,乡镇社区2272个。总的来看,社区工作队伍不断优化,经过八轮的换届选举,全省社区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水平大幅提高。目前,全省社区居委会成员2万余名,30岁以下的占16.2%,大专以上文化占39.4%,女性占50.9%,有1278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通过了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社区社会组织9055个,社区志愿者80多万。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社区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全省的社区平台建设2003年启动,近年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前,全省社区用房总面积仅5万平方米左右,平均每个社区9.3平方米,近70%的社区居委会居无定所。到2013年底,全省社区用房总面积达到150多万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达300多平方米,十年翻了30倍!第二,社区运转保障不断强化。2003年前,全省各级财政对社区运转基本没有投入。2013年,社区运转经费都已纳入年度预算,全省城区社区年均运转经费达到20万元以上,乡镇社区达到6.77万元,较2010年分别增加13.5万元、2.57万元。第三,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全省各地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站建设和公共服务进社区工作,积极开展以社区服务为重点的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如长沙市探索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机制,常德市打造“完美社区”,衡阳市中心城区、岳阳市岳阳楼区开展“家门口服务工程”等等,初步形成了政府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相互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社区认同感、依赖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

当前,全省社区建设进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治理的新时期,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社区梦融入中国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必将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源头活水”在于思

著名的思想家亚力士多德有句名言:“人生的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美国思想家爱默生也曾说:“思考是行为的种子。”几十年来,无论是在热血沸腾的青年时期,还是壮心未已的中老年时期,这些智者的思想火花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它就像一股“正能量”,始终牵引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学习与思考,并且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的一种“须臾不可游离”的日常生活方式。

记得在市、县(区)工作期间,那时候事情特别繁杂,面对的矛盾和问题也比较多。但是,恰恰是这些东西,让我不敢懈怠,一直思索。俗话说:“笨鸟先飞。”可能是想的较多,于是,也就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工作之余,我便把它们收集和整理起来,主编了《邓小平领导思想方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潮涌大江》、《热土壮歌》、《万家忧乐记心头》等,还撰写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县域工作的思与行》、《成功源自和谐》、《洞庭漫谈》、《行走中的感悟》等著作。

初到省民政厅工作,一下子从自己比较熟悉的市县基层,走进了相对陌生的省直机关。面对分管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慈善事业发展、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党工委等工作,究竟如何起步?如何突破?这对于我这个民政战线上的“新兵”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社会组织建设登记管理工作线长面广,千头万绪。它既是个老课题,又是个新命题,如何从传统的管理转向现代的服务?如何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创新社会治理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人民群众也特别期待。在形势和压力面前,我当起了“小学生”。在每天的业余时间里,我除了看党报党刊和《新闻联播》、把握“上情”之外,就是学习社会组织相关法规文件和各种资料,还尽可能多的走出去拜师求教,多看、多记,吃透“下情”。几个月后,我对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开始慢慢地熟悉起来,也有了一些自已的思考和感悟。

2012年3月,我负责承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部级委托研究课题《湖南省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研究》。该课题着眼于发挥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社会组织管理和创新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该课题由湖南省民政厅、湖南省社会组织党工委和上海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岳阳市委统战部的专家、学者共同承担研究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多次组织研究团队进行实践调研和“智慧碰撞”,并提出了课题的写作框架和主要观点。经过八易其稿,在吸收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13年11月经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评审准予结题。为了顺利完成这一科研课题,我们课题组还撰写了《以社会组织发展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 助推洞庭湖区科学发展》、《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定级 推动社会组织科学发展》、《创先争优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助推器稳压阀》、《社会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推动社会组织发展 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探寻中外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之路》、《发展经济型社会组织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力》、《改革与创新并举 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国外非政府组织主要功能剖析及其对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启示》等论文,分别在《中国民政》、《社团管理研究》、《中国社会报》、《湖南日报》等省部级报刊上发表,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一定的创新。这对于加强社会组织功能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为了更好地顺应党和国家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2014年,我又以学术研究为突破口,牵头组织省民政厅和复旦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承担了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委托课题《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研究》。该课题以增强社区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为着力点,牢牢抓住社区治理中的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驾马车”,有针对性地进行社区治理能力建设探讨和创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和研究团队的同仁多次外出考察学习,深入不同类型的城乡社区进行座谈论证。项目启动仅两个月,就已完成了《党建、自治、服务是实验区创建的三驾马车》、《发展志愿服务 建设和谐社区》、《惟璞方成玉 展翅定高飞》、《“三力叠加”搞创建 “三社联动”谱新篇》等5篇论文,先后被民政部和《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报》、《社区》、《乡镇论坛》等推介或刊载。该课题在评审中受到省社科联、省委政研室、省财政厅和部分高校教授的一致好评。实践中,也确实较好地指导和推动了湖南省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是思想睿智的人,才会有“源头活水”;只有与思考同行的人,才是硕果颇丰的人,才会有“渠澈水清”的美好回忆。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