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省旅游学会课题调研组 时间:2015-02-05 09:23:38 
推动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内容提要:湖南旅游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拐点,只有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开辟新常态。保护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成为进入新常态的必经之路。为此,本调研报告结合产业发展规律,提出继续解放思想,转变产业发展理念,建立科学发展机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加强立法保障转型,实现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湖南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省的支柱性产业。但旅游产品长期片面依赖自然资源,同质化十分严重。且由于认识偏差,过度开发,超强经营,旅游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了我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做大做强湖南旅游业,必须保护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实现旅游产品转化升级,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湖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旅游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我省旅游发展的政策举措。各市、州及区、县,直到乡镇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兴奋点,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旅游发展,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合力。旅游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产业布局比较合理,行业管理正与世界接轨,国内国际旅游风生水起,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求。

(一)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湖南支柱产业。2013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3.58亿人次,接待国际旅游者230.66万人次,湖南旅游实现总收入2630.92亿元,占全省GDP的11%,成为湖南支柱性产业之一。旅游推动着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促进我省“三量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产业转型正在启动,文化旅游已经起航。世界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应观光旅游转向休闲旅游,大力发展广义的文化旅游。全面满足休闲的核心是文化,只有当旅游产业的躯体结合文化层面的精神时,旅游才有灵魂,才能打造前途无量的休闲旅游。休闲旅游是形式,文化旅游是本质。文化旅游在传承和创造真、善、美正能量的过程中,不仅具有消费的亲和力和市场的普适性,更具有情感的征服力和灵魂的卡塔西斯(净化)功能。湖南作为南楚之地,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更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红色文化得天独厚。今日湖南广电出版,以及休闲娱乐等,声名显著。这些资源,为发展湖南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现实基础,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多年的积累,文化旅游在湖南已经开始亮相,开发经营成效初现,产业发展潜力不断释放,标志湖南旅游整体的转型升级已经起航。张家界景区近年一直在探索传统旅游向现代休闲转型。2012年,武陵源区委、区政府在湖南商学院休闲产业研究所的支持下,举办了一个大型讲座,由国际著名休闲专家、英国学者泰勒的休闲旅游主讲,为各级干部开拓了国际视野。当年的《魅力湘西》节目,还走上中央电视台的《春晚》。2013年,省政府将凤凰、新化、新宁、韶山确定为全省第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县,斥3亿元巨资予以扶持;2014年,第二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县(通道县、永定区等)也已启动,支持力度空前。

二、湖南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应清醒地看到,在湖南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多年的认识偏差,资源过度开发,企业超强经营,资源破坏有目共睹。目前湖南文化旅游才刚刚起步,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旅游业总体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重旅游开发轻资源保护。如有的景区景点大兴土木,改变了地形地貌,破坏文化遗存;有的古街条石路面变成水泥路面,显得不伦不类;有的景区建了几十个所谓的招待所,大煞风景;有的景区客流量过大,对自然和文化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实际上已进入破坏性经营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重自然资源轻文化资源。目前湖南旅游产品绝大多数都是自然资源的转化,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不力。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神秘文化,在自生自灭中挣扎;许多制作文化、表演文化、口头文化等等,随着最后一批非物质文化传人的辞世而带进坟墓;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渐行渐远。我们引以自豪的农耕文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也势必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自然资源容易商品化、品牌化,可以为急功近利者直接提供利益回报。所以,多年来各方乐此不疲。文化资源若要打造成为商品,打出品牌,不仅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还需要宏观战略世界眼光,和旷日持久的苦心经营,周期长,风险大。湖南广电出版,以及湘菜等,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今天;张家界的《天门狐仙》、《湘西魅力》等,也是历经多年的苦心经营,方成今日的气候。

(三)无法可依各行其是。国家颁布的《旅游法》、《旅行社管理条例》等,大多是原则性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比较低。由于实际操作中大多无法可依,导致条块分割,利益至上,各行其是,乱象丛生。如一些地方的旧城改造就破坏了大片古建筑,一些地方新建一些景点崇洋媚外,不伦不类。

三、发展湖南文化旅游的建议及对策

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前提是先保护好文化资源,而后才是开发利用。由此,湖南旅游业才能永续利用资源,持续发展。湖南旅游发展到今日,主体依然还是传统产业,未来发展任重道远。做大做强湖南旅游产业,必须转型升级,推进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产业发展理念。 正确认识和处理湖南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走出先开发后保护的怪圈。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强化监管,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湖南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共识,自觉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同时对违规事件进行严肃处理,警示企业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以立足今天、着眼明天的境界和胸怀,发展湖南文化旅游产业。

(二)建立科学发展机制。要让科学发展观统帅湖南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让可持续性发展贯穿湖南旅游的发展过程。全省旅游的规划、开发和经营,尤其是涉及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时,需要引入市场评估、环境评估、伦理评估三种机制,还要引入听证制度。多管齐下,尽量避免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危机、灾难,以及有悖社会公德的行为。在旅游景区倡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文明的和谐。这些深层次问题的化解,在目前体制下,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所能轻易解决的。可借鉴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经验,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旅游发展委员会,统领湖南旅游的科学发展,实现湖南旅游发展的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

(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没有文化的旅游,不仅是残缺不全的旅游,而且是没有灵魂的旅游。旅游失去文化,不仅品牌单一,容易出现产品雷同,而且产品缺乏长久生命力。湖南人杰地灵,湖湘文化博大精深,完全可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为湖南旅游产业更新换代服务。应大力降低入行标准,实行优惠政策,整合社会资金,放水养鱼,培植新兴文化旅游产业。在规划打造一批广电出版等产业文化旅游项目的同时,力争推出系列民族风、古城古村古镇、民间歌谣、曲艺戏曲、工艺制作、服饰与风俗等,带“湘”字号的文化旅游龙头产品。多样化举办群众科学、文化、艺术活动。建议全省各类学校图书馆,像武汉大学一样,向全省人民开放。

(四)加强立法保障转型。建立法治社会,是当代中国实现国家转型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规划了加强依法治国的蓝图。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法律的支撑和制约。文化旅游的开拓,更需要法律的规范。湖南旅游的转型升级,急需法律保驾护航。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加强立法。使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设计、开发保护、经营管理,直至安全、卫生、环境、及网络平台、旅游投诉等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旅游立法,除国家层面立法之外,省、市(州)、县(区)、乡(镇)四级 ,也可以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制度。甚至村一级,也可订立系列乡规民约。另一方面要依靠法律解决问题。营造一个法有所禁、法无所禁的发展环境,重点解决当前旅游保护与发展问题,尤其是文化旅游发展问题,进一步推动产业法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省各级政府,依法规范管理,以法律约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和不作为,防止出现政绩工程、重复建设、破坏资源等现象,刹住瞎折腾。主要是执法部门依法监督旅游业开发经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企业做到依法开发,合法经营,实现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共赢。

(五)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全省产业升级一盘棋。一是通过金融信贷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增大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适当向文化旅游倾斜。二是出台有关政策,适当降低行业准入标准,实行优惠政策,实行减税免税。三是整合社会力量和有关资金,培植新兴文化和旅游产业。四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沉心静气,争取用10年时间,上下联动,多方合作,打造文化旅游系列产品,推动湖南从旅游大省变成旅游强省。 

(课题主持人:游碧竹,主要研究人员:郑宪春、刘绵松、钟永德、郑焱、许春晓、阎友兵、方世敏、李映辉,唐朝晖、李应昌、张可征)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