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建军:八百里洞庭今何在?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汤建军 时间:2014-10-08 15:15:01 
读李跃龙主编《洞庭湖志》有感
汤建军:八百里洞庭今何在?

诗圣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道:“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写的就是古时五湖之首,八百里洞庭,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之盛况。湖南因在洞庭之南而得省名,我生长在湖边,对于洞庭天生有股特殊的情怀。去年7月,湖南著名方志专家和历史学家、省地方志副主任李跃龙先生亲自送我一套精美的上下册《洞庭湖志》,并嘱托我写个书评。这是湖南省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历时近四分之一世纪,继《道光洞庭湖志》(历时70多年编撰)188年之后,完成的一部关于洞庭湖的鸿篇巨著。起初,我还以为是一般史志资料的梳理和编排,没有引起格外注意。在跃龙学兄的多次提醒之中,我在节假日和深夜断断续续认真阅看其总述、大事记、地质构造、湖泊、水文、堤垸洲滩、资源、水利建设和防汛抢险,农业、渔业和水产、林业、水上交通、生态、血吸虫防治、人口、湖区边界勘定与调整、神话名胜、诗文、地名、民俗、洞庭湖研究共二十二章以及十一篇附录,还有编修始末。我还仔细阅读了李跃龙先生的《五湖之首——洞庭湖人文积淀的历史考察》、《洞庭湖的前世今生》、《打造新型江湖关系谋划湖南跨越式发展》等文章。我的心情不禁日益沉重和敬畏起来,沉重的是洞庭湖不为一些人深知和重视已经很久了,敬畏的是洞庭湖的历史、文明和修志人的意志、担当。这里我择要谈点粗浅的学习体会。

洞庭风采今何在?李白在《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中写道:“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李白这首诗由景入情寄思。后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把洞庭湖的自然风光也写到了超凡境界。今天洞庭秋月、洞庭夕照、渔歌唱晚、洞庭风雪等景色至今为中外游客所津津乐道。我们知道,洞庭湖位于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四大湖,面积3991平方公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通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与母亲河长江相连,吞纳江水。今天,洞庭湖已经成为中国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和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是母亲河长江的骄子,但由于历年泥沙淤塞、人为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并退居第二大淡水湖。跃龙先生说,从洞庭湖的演变过程来考察,其历史人文积淀之深厚,其它湖泊无有出其右者。洞庭湖人文积淀中所包含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创新、求变、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个人遭到不幸时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构成了湖湘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把它与其它区域或者水域文化相比较,即能凸显出其独特的个性和巨大的差异性。他说,屈原放逐沅湘所形成的流放文化现象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范仲淹所倡导的先忧后乐精神成为湖湘文化的精髓和儒家文化积极用世的核心;洞庭湖区二妃传说等构架了中国神话故事中浪漫主义的经典;从《沧浪歌》的清浊之水到世外桃源反映了湖乡水域的多元文化因素。我对跃龙先生的这些宏论是认可和佩服的。他说出了士大夫和历代文人骚客的“居庙堂之高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忠君爱国情怀。无疑这是对的,也是洞庭风采的重要内容。其实,何止是士大夫和文人有这样的情怀?洞庭湖区的绝大多数普通百姓都关心国家大事,对世情国情党情都能侃侃而谈、发表个人主见。民间有句歇后语“洞庭湖的麻雀——是见过风浪的”就是对此最好的注解。八百里洞庭今何在?我说,其烟波浩渺的旖旎风光保留至今实属举世无双,其忧乐天下之情怀、爱民忧国之禀赋传承至今实属罕见。八百里洞庭之山水风物、人文底蕴在《洞庭湖志》里,其人文风采不仅体现在汨罗江,在岳阳楼,在桃花源,在君山的名胜与名人典故中,而且体现在三湘大地乃至五湖四海亿万湘人百姓的血脉和言行里。

洞庭文化今何在?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夫子同样以李白手法写洞庭景色和作者情怀。我认为,世界上风光优美的大江大湖不胜枚举,洞庭不仅美在“天下水”上,更美在其独特的“天下楼”和“天下文”上。洞庭湖是农业文明的发祥地,是湖南的母亲河。正如跃龙兄主编的《洞庭湖志》记载,洞庭湖区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发源地。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古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这里早已成为土著和移民繁衍子孙后代、传承文明的风水宝地。历次端午节,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先民为什么对屈原大夫崇敬和爱戴得那样执着和深沉,而且还把这种钟爱之情成功传播给所有海内外华人世界?除了屈原本人忠君爱民忧国情怀外,我们湖区先民的爱民忧国情怀确实有那样深沉和久远,并把这一优良文化传统沁入了子孙后代的文化血脉。海内外华人在端午前后纪念屈原延续到今天,首先得益于历代湖区百姓的倡导、宣传和坚守。今天国家把端午正式列为国假,不仅是对祭奠屈原的肯定,更是对洞庭文明中爱民忧国传统的极大肯定。如果说清明节是祭祖节和尽孝节,那么端午节其实就是忠诚节和爱国节,所以不下发文件、也不搞宣讲,但举国上下自觉参与划龙舟和包粽子纪念屈原,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爱民忧国情怀之神奇魅力。洞庭文化重忠孝,而且把忠放在第一位。这种文化力量与孔圣人的儒家学说一样光彩夺目、急需挖掘、弘扬。屈原等一批人才不为当权者所用,对国家对人民还那样忠诚,确实值得万代敬仰!今天还有很多湖区儿女在家里供奉着杨泗将军神像,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庙会祭祀这位英雄。有学者认为,杨泗将军就是南宋时席卷荆湖地区七个州所属十九个县的农民起义英雄杨幺。可见湖区人民是世代钟爱为民造福之英雄的。还有祭奠八仙特别是吕祖的,历代湖区人民用自己独特的三棒鼓、花鼓戏和渔鼓等多种文艺形式讲述这些为民爱国英雄的动人故事、启迪后人。更为令人吃惊的是,不少湖区家庭自发把毛泽东主席像挂在堂屋显要位置经常烧香拜祭。我认为这不是能够简单用封建迷信去批评的文化现象。湖区百姓是伟大的,洞庭文化是伟大的。历史启迪我们,谁真是爱民忧国的典范,人民群众就自觉敬仰谁。洞庭湖区是一个历史上移民较多的地域,从四面八方因各种原因迁居于此的移民,不仅很快适应和乐于在这块神奇富饶的土地繁衍后代,而且把各地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及其文化带来了,并与本地文化进行了反复融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洞庭文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为湖湘文化重要发源之洞庭文化的生命力和非凡价值,这一文化已经成为洞庭湖平原及其周边丘陵地区乃至三湘儿女的文化血液,已经在海内外华人世界造成了巨大影响,已经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跃龙先生在《洞庭湖志》中对洞庭文化的历史与现实做了很多很好的解读,同时《洞庭湖志》也是洞庭文化发展的产物,没有洞庭文化传承这样一种忠诚爱国、执着坚毅的精神,这本书可能还在构想之中。八百里洞庭今何在?我说,八百里洞庭,在《洞庭湖志》书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在海内外华人的精神血脉里。

洞庭文明今何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大意书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情怀。其实,洞庭湖就是一片人类文明的乐土。据史料考证,早在8000~7000年前先民们在洞庭湖这块沃壤上开始有固定聚落的农业生活,创建了以稻作农业为主体的人类早期文明。可见,其文明历史之悠久,绵延至今天,洞庭湖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流域最重要的调蓄湖,也是全球重要湿地生态保护区,她有调蓄洪水、水生经济物资和生态三大功能;作为鱼米之乡,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跃龙先生说,历朝历代大多兴修水利工程项目,实现防洪保安,以向湖泊水面和洞庭湖平原索取生产生活物资为终极目标,形成一种天然湖泊湿地开发的传统模式。进入工业化时代,洞庭湖水质受到污染,水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我们这一代人已经高度关注这个事情,并采取了退田还湖、撤厂清污、生态保护等措施进行治理。当前,江河湖泊已成为人和自然相互作用中最为敏感最为深刻、治理难度也最大的自然实体,已造成不同程度甚至无可挽回的经济和生态损失。一方面是湖泊水面和容积不断萎缩甚至消亡,并且这一现象已开始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是江河湖泊水质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水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跃龙先生还说,一部洞庭湖的变迁史,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洞庭湖水域是目前与长江保持水体交换为数不多、甚至是惟一的天然湖泊,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一块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和迁徙鸟类栖息地,其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不可替代。对于这些观点,我是信服的。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最初的成功又消除了。”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曾经这样说过。历史表明,奴隶社会,奴隶是核心资源;封建社会,土地是核心资源;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核心资源。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就是核心资源。洞庭文明要走向世界,要从历史上的治理湖泊走向湖泊的生态保护和综合开发,这就不仅要求我们把握好调蓄洪水、水生经济物资利用等功能,而且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建设放在基础位置,做足做好水文章,解决好洞庭湖开发和建设中的生态发展问题,更要结合其自然特征、历史发展、生态保护,挖掘其文明内涵及其恒久价值,并使之成为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可喜的是,经过多年努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继鄱阳湖之后获得国务院批复,洞庭湖区板块经济社会发展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而且又处于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建设的脊背位置,天然成为东中西的结合部。面对这样的历史、这样的禀赋、这样的时代,八百里洞庭今何在?跃龙先生《洞庭湖志》如实记录了其光彩照人的历史,可喜可贺,其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面向未来,人们特别是有志之士如果能够好好学习、研究和宣传这本志书,我坚信,只要我们湖湘儿女齐努力,洞庭文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光彩夺目,必将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再铸辉煌,必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书写优美和谐之新篇。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