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向阳:九溪文化建设的内生性特征及其价值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黄向阳 时间:2014-03-19 08:00:00 
黄向阳:九溪文化建设的内生性特征及其价值

  黄向阳,男,土家族,湖南文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文化建设,近二十年来,为研究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多年来坚持深入农村调研,遗迹遍布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河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为研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已经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5部。

 

  地方文化建设能否持续发展并培育出自己的特色文化,关键也要看其是否具备内的动力。从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虽然一些地方通过加大文化投入、引进文化资源等方式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力,但这些借助外力打造出来的文化往往由于缺乏内生动力,因而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在外力作用消失以后,造就的文化繁荣也就很快消失。因此,要实现地方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挖掘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只有内因的作用发挥出来,才有可能实现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九溪乡文化建设:一种内生文化推动发展的典范 

  近年来,九溪乡的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各级媒体和政府的关注,学术界也开始关注九溪文化建设的实践,试图从学理上对九溪乡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升。笔者在多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发现,九溪乡文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在于该地文化建设的内生性,内生动力为该地文化建设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从而使其发展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内生动力主要表现在: 

  民众文化需求的内生性。推动文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就是民众的需求,从市场学的角度来看,只要有需求,市场主体就尽最大可能去满足民众的需求,并从满足民众需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利益(物质的或者精神的)需求;而且只有在需求持续存在的情况下,文化才能实现持续发展。九溪文化建设取得今天的成就,与民众的文化需求是分不开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性的内生需求,九溪的农村文化建设历史悠久,在其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已经融入到村民的血脉之中,极少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中断;二是现实性的内生需求,改革开放以后,九溪地方经济发展使农民有钱、有闲去消费文化,文化消费逐步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催生了大量文化产品供给者的出现;三是社会心理的内生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迁,人口流动与人口杂居现象的加剧,民众的文化识别需求越来越显性化,文化寻根正是板龙源文化大舞台得以兴建并成为地方文化招牌的一个重要动因。 

  文化建设投入的内生性。要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稳定健康发展,就需要解决好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难题,实现文化投入从外部的政府投入转向内部的农村投入,实现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内生转变。从九溪文化建设内生的投入方式为本地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官坪村板龙源基地及大舞台的建设就是所需的资金投入就是一种典型的内生型的投入,整个建设所耗费的300多万元靠的不是外部投入,而是由群众自筹资金、地方特色剧目板龙灯的演出收入以及与本地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赞助。 

  文化建设内容与形式的内生性。农民不是不要文化,而是需要适合自己口味的文化,农民的“口味”就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生活、以他们所熟悉的艺术形式来展现他们的生活。九溪乡农村文化建设为村民所接受、所喜爱、所追捧,就在于他们用村民熟悉的文化形式艺术地反映村民所熟悉的生活,使村民在艺术之中看到了自己的存在,这就是九溪文化建设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内生性,内生的艺术形式与内容不仅为村民所喜爱,也让他们从村民生活的变化中找到了创作的源泉。 

  文化建设参与力量的内生性。在城市化浪潮的影响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呈现向城市加速流动的趋势,人口的大量流失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相当大,使不少农村地区文化建设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一些民间传统工艺和文化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但九溪乡村民对乡土文化的依恋使一些人留在乡村,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事业,并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建了28个演艺团队,经常性参与演出的演职人员近千名,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农村文化建设队伍,成为推动九溪乡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和最为核心的内生性动力。上台是演员,下台是观众的参与模式,既稳定了九溪乡文化建设的队伍,也稳定了九溪乡文化建设的市场。而相对稳定的剧团及由此组建的演艺集团的存在,为九溪乡文化建设提供了阵地保障,奠定了九溪乡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 

  

新闻推荐
社科快讯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