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伟新:九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刍议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易伟新 时间:2014-03-19 08:00:00 
易伟新:九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刍议

  易伟新,1972年出生,博士,长沙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特聘高级导游员,长沙市社科先进工作者。主要从事旅游文化和旅游史的研究,主持并完成了4项省级课题,出版专著一部,主编、副主编教材四部,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并主讲了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29期“三湘论坛”。

 

  一、九溪非物质文化发展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是指无须以物质形式为表现和传承的文化,主要是指以口头讲述及亲身行为等动态方式表现和传承的,具有民俗民间传统的各种文化形态或形式。包括各种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礼仪庆典活动和民间工艺等。它是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分支。然而,文化是在交替中发展的,大量的文化遗产失去发展空间而被边缘化,甚至逐渐消失。因此,需要通过对非物质文化的发掘和复现,来建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生长的空间,从而使其得到传承和保护。 

  九溪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在唐代之前就已得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品类繁多、内涵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九溪民间艺术形式就有板龙灯、虾灯舞、民间小调、汉戏等二十来种。如《虾灯舞》,其起源于唐代,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兴衰起伏,近1300多年的历史传承。目前,板龙灯、虾灯舞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溪也成了“群众文化艺术之乡”。 

  二、九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特点:民众是传承的主体 

  传承的动态性和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的本质特征。民间传承的内趋性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尽管可以通过教育传承和文本记录,但真正的传承还是文化原生地民众的传承,是当地人的社会活动过程。 

  九溪文化的发展有很扎实的群众基础,现有艺术团队30支,从业人员近千人,每年演出近4000场。而且,除专业演艺团体外,还有一批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团体常年活跃于群众中间。尤其是连续9年举办的农民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当地民间文化交流的一张响亮名片。 

  而“板龙源大舞台”这个非物质文化基地的建立,成为了影响桃源、辐射周边县市的民间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它不仅可以使九溪文化得到传承,成为当地宣传的窗口以及艺术研究基地,对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提供了示范。 

  三、九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的建议 

  1.形成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传统艺术能为旅游开发注入鲜活的血液,民俗庆典活动往往成为各地旅游观光的特色产品之一。传统民间民俗艺术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且也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高品位和高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九溪位于桃源县,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它的得名源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物产也相当丰富,有“三红一花一米”(红莲、桔红、红辣椒,棉花,香米)。旅游资源也很独特,有桃源八景,附近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花源。因此,这些传统民间民俗文化能为旅游开发注入鲜活的血液。 

  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多营造一些当代体验模式,设计一些互动参与性的活动,使人们在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浸染中,由被动化为主动,由观赏变为体验,让人们亲自参与全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可以丰富其文化生活。而且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可以让更多地人来接近和了解这些文化。 

  2.导入品牌策略 

  非物质文化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个性,完全可以成为代表区域品牌形象的符号,不仅可以提高民众的认同感,也能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使非物质文化发挥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现在,九溪乡正在打造自己的品牌,例如在文艺团体汇演时,演出底幕、协议、台词等方面一律使用“九溪演艺”标识,使得九溪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品牌的导入,开发一些其他的产品,使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例如,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就是以工艺美术绝活为品牌,用杨柳青年画命名杨柳青的产品。 

  3.加强媒体宣传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的宣传,推动公众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氛围和环境。 

  目前,各级媒体如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人民网》、《国际频道》、《中国文明网》、《中国文化传媒网》、《湖南新闻联播》、《湖南日报》以及其它市县媒体都竞相对九溪文化现象做了深度报道。但是,作为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其实对地方性媒体的依存度较大。不仅要做一些专题报道,而且还要加强一些日常报道工作,从而形成系统性强的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工作。 

  非物质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原真性,可以制作一些纪录片、深度报道,进行多方面的采访,既展现其外在形式,也体现其表征下的内在的文化意蕴。同时,实现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综合,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

新闻推荐
社科快讯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