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讲坛第八场开讲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省社科联宣传网络中心 时间:2013-11-25 08:00:00
11月20日,岳麓书院讲坛第八场演讲活动在长沙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学年鉴》和《文学评论》主编陆建德作客讲坛,作了“中国人的家国观”的主题演讲。省社科联会领导刘晓敏、黄建华、戴树源以及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党组书记易介南、副主任李跃龙等领导出席活动。湖南卫视主持人李兵主持。
陆建德在演讲中对中国历史上的“家国”理念进行了梳理。他认为,中国社会一直重视家和国的关系,家庭作为社会里面最重要的组织,在国家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人民往往重视血缘关系,家庭观念很强,但国家和社会的意识较为淡薄。为了家,人们随时可以做出违背国家利益的事情。《战国策》里面很多内容都反映出了中国早期文人的行为模式里,家和国不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是完全分开的。如伍子胥“报仇雪恨”、成语“朝秦暮楚”等。“中国真正的国家概念是在大一统以后形成的。在此之前,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是由很多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文学家构建出来的。” 陆建德说,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及“家国共同体”概念产生于晚清和民初。自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国家意识大大增强。孙中山、陈独秀、梁启超、林纾等人在民众间大力宣扬“爱国意识”。晚晴的教育改革,让学生穿同样的服装,挂同样的校徽,做同样的体操,把“家国共同体”意识加以普及。
陆建德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的新理念,就是要汤每一个人都成为“社会人”,由“小家”走向“大家”,要对社会赋予责任。而当今中国社会最艰难的挑战就是社会治理问题,目前很多中国人只知有家,不知有社会,爱国非常容易变成一个抽象的口号和一个姿态,没有进行到具体习惯中去。“过分的血缘意识不利于健康的国家观养成。”陆建德认为,中国的小家需要与大家积极的互动,每个人都要认识到熟人社会的局限,善待陌生人,要多为他人、为集体、为整个社会提供便利,多为美化环境作贡献。营造一种全民“在家”的感觉,这是中国梦非常重要的追求目标。
由省社科联、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大学联合举办的岳麓书院讲坛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了8场主题演讲,8位名人、名家以及学术界的权威专家的精辟演讲,在社会上取得了强烈的反响,岳麓书院讲坛已成为湖南省新的文化名片。
(供稿:张辛欣)
嘉宾简介
陆建德,1954年2月出生,籍贯浙江海宁,生于杭州。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90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2001年任外文所副所长,2008年任外文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在外文所工作期间兼任社科院研究生院外文系主任、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和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外国文学动态》和《外国文学评论》主编,2010年8月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文学年鉴》和《文学评论》主编。
先生著有《麻雀啁啾》、《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英美文学与思想史论稿》、《思想背后的利益:文化政治评论集》、《潜行乌贼》、《高悬的画布——不带理论的远行》、《击中痛处》、《英国小说研究》和《托•斯•艾略特诗文戏剧集》等著作,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为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 小山村迎来社科智囊团
- 聚焦新时代文化使命 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总决赛圆满收官
- 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14强,我们来啦!
- 院士专家望城行:科技赋能 激发创新驱动新动能
- 【社科动态】省社科联召开2025年第7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暨专题党课
- @广大社科工作者,请您为湖南“十五五”规划献一策!您的金点子很重要!
- 喜报!省社科联作品荣获全省精品微党课一等奖
- 省社科联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警示教育会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书画展在湖南图书馆开幕
- 非遗少年学 传承正当时
- 洪江市社科普及主题活动周启幕 高庙文化焕发新活力
- 2025年株洲市社科普及主题活动周启动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动周启动
- 娄底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座谈会召开
- 《常德通史》编纂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 湖南省周敦颐理学文化研究会召开成立大会暨周敦颐理学思想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