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晓光: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覃晓光 时间:2013-10-16 08:00:00 
覃晓光: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今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着重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媒体职责,更显任重道远。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深刻变革,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道德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挑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越是应对巨大挑战和困难,越是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就越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发挥正面宣传鼓舞干劲、增强信心、凝聚共识的作用,不断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弘扬主旋律,社会思想就有了主心骨;传播正能量,社会发展就有了动力源。 

  作为党报工作者,无论新闻宣传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和方式等如何变化,我们所担负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湖南日报姓“党”,就是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和阵地意识,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湖南日报是“报”,就是要始终以大局为重、以发展为重、以湖南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更多地把笔触对准经济建设主战场,最广泛地凝聚最多的社会正能量。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我们媒体要做的事还相当多。 

  一、更及时准确传递党的声音、发挥党报引导作用 

  具体来说,首先就是重大主题报道讲好“普通话”。这是湖南日报的优势和强项,像中央各届全会和每年全国及省里的“两会”报道等,湖南日报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既原汁原味传递中央的声音,又脚踏实地结合湖南省情。如这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时,湖南日报除及时完整转发新华社电稿和人民日报的“八论”文章以外,还精心策划组织了6篇“本报评论员”文章,从把握“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的宏观大势,到守好网络阵地的实际要求,都做了深度阐释和剖析。二是重要战役报道讲好“湖南话”。主旋律不是虚无漂渺的,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实在的工作所承载和折射。多年来,湖南日报始终立足于把中央的精神和要求在湖南具体化,努力讲好“湖南话”。 像前不久的抗旱救灾系列报道,我们派出3批记者历时近1个月,深入“衡邵干旱走廊”等抗旱一线,每天的稿件向门户网站重点推送、湖南日报法人微博同步播发,在各舆论场中立体激荡“湖南声音”,最大程度地释放了主流媒体的正能量。湖南的,就是中国的。在这几年被中宣部“新闻阅评”提出表扬的报道中,湖南日报在全国党报一直名列前茅;今年迄今为止,中宣部又4次刊发“新闻阅评”对湖南日报稿件予以肯定。三是言论评论讲好“心里话”。评论和言论是媒体的旗帜,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武器,也是媒体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的重要抓手。互联网是柄双刃剑,带来便捷海量信息的同时,也挟杂着泥沙俱下、观点混杂。党报在这种舆论环境下,用旗帜鲜明的言论,表达自己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所产生的引导效应将呈几何级放大。但前提是,需要“不虚、不空、不偏”地讲好“心里话”。否则,将适得其反。 

  二、更有效地创新表达方式、放大宣传影响力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还要讲究宣传艺术、对接群众需求,要把握好时、度、效,在改进创新中增强主旋律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而言,杜绝空洞说教、创新表达方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表达方式的创新方面,我们集团媒体一直在进行各种尝试,也取得了不同的进展。值得一提的,是在正面宣传中有机融入“问题意识”。刘云山同志要求我们宣传战线,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并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今年抗旱救灾战役报道打响后,湖南日报在搞好各地奋力抗旱的正面宣传同时,改变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一味“评功摆好”的工作惯性,抓住一些带有普遍性、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适度曝光,社会效果良好,其中《“农家乐”争水 紫鹊界苦旱》、《小农水成抗旱软肋》两稿还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 

  表达方式的创新,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思考角度的转变。从俯视变为平视、从远观变为近察,身边很多平时司空见惯的小事,也能转化为正能量的载体。长沙公交车司机姚庆龙征得乘客同意后,调转车头去接一名下错站的小女孩。湖南日报法人微博最早发布这平常一幕后,湖南日报和三湘都市报马上跟进,正能量迅速发酵,最后推动这件小事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还有三湘都市报独家报道的刮坏他人小车而留信致歉的长沙小学生刘一凡,最终成为央视推介的“中国面孔”。角度一变,我们就能发现越来越多这样的正能量“富矿”,并不惊世骇俗,却足以令人感动和温暖。 

  三、更全面构建多元传播体系、提升主旋律辐射力

  媒体有传播力,所弘扬的主旋律才有辐射力和引导力。近年来,我集团一直通过多维度的改革创新,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大原则下,从“为报业未来买保险”的战略高度加大对新媒体的建设力度,努力重构舆论引导新格局。 

  在积极扶持华声在线上市的同时,这两年我们先后组建了专门的网络传播工作室、开通湖南日报法人微博,今年7月又正式成立了湖南日报新媒体部,以期推动纸质党报媒体功能“成建制”向网络拓展,有效打通官方和民间这两个舆论场。立体化传播路径初现雏形:稿件落版后,新媒体部即按网络文本风格再编辑,零时差对接传至各门户网站供选用;华声在线、湖南在线两个自设门户网站,在其专题页面同时刊播;微博发布厅中,关注湖南日报法人微博的“第五媒体”用户们,此时也能同步看到此稿;最后,是传统的纸质《湖南日报》将消息印发。网络改变的只是传播技术和手段,而传播的本质即内容,并未改变。只要我们善用网络乃至全媒体这些工具,更多地为社会提供价值判断、分析见解和独立视角等内容产品,迅速完成由“新闻纸”向“阅读纸”升级转型,承载着社会公信的党报,仍是提升主旋律辐射力的加速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这是大趋势,党报集团着力构建多元传播体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任重道远。

  (作者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新闻推荐
社科快讯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