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竞争力动态评价比较与互动合作机制研究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时间:2013-09-11 21:52:50 
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竞争力动态评价比较与互动合作机制研究

  摘要:区域合作与发展是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经济基础、市场规模、外向型经济、财政金融、居民收入5个方面分析比较了2006-2011年泛珠三角各省区的经济运行状况。在此基础上构建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泛珠三角各省区的经济竞争力,综合比较和分析了各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差距和变化趋势。最后,本文就如何推动泛珠三角各省区协调发展的互动合作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泛珠三角;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互动合作机制

  一、引言 

  随着竞争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各种要素资源在区域内频繁流动,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区域之间的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任何一个经济区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大力提升经济竞争力。泛珠三角地区也不例外,它也必须要与国内其他经济区或区域进行竞争,同时,泛珠三角内部的各个地区之间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竞争,但在竞争的同时,他们又具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中不断共同推动泛珠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因此,研究泛珠三角内部各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同时研究它们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这对于提升泛珠三角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的地位以及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和比较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形成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其中,国外对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古典学派,长期以来竞争力理论被运用于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分析,很少将竞争力理论运用于对区域问题的研究。对区域竞争力理论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虽然这两个组织开展了国家竞争力的研究,但是它们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国家也是一个区域,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对区域问题的研究。WEF和IMD每年分别发表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和《世界竞争力年鉴》在国际上有重大的影响力。我国区域竞争力研究始于1996年,国家体改委国际司、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利用瑞士公布的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及相关资料,对我国的区域竞争力展开研究。目前的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如王秉安等(2000)提出了由3个直接竞争力因素和支撑他们的4个间接竞争力因素构成的区域竞争力模型。王秉安和李闽榕(2006)首次提出了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概念。李建平等(2007)建立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它是迄今为止指标最多也最为全面的指标体系,他们在2007~2013年连续出版了七部《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系列研究成果,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分析。目前,该评价指标体系包含1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10个四级指标(李建平等,2013)。 

  当前,国内对泛珠三角内部各地区经济竞争力的研究仍是空白。虽然有部分学者研究了泛珠三角的区域竞争力,但多数只是针对泛珠三角的某一产业或某一经济领域或经济的某一部门等单方面的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系统的经济竞争力研究却很少,比较接近的研究只有雷明全和胡武贤(2009)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但他们并没有分析香港和澳门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本文选择研究泛珠三角内部各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既有利于填补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也希翼能为提升泛珠三角区域竞争力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泛珠三角各省区经济运行状况比较 

  本文选取经济基础、市场规模、外向型经济、财政金融、居民收入5个方面,对2006-2011年泛珠三角各省区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各指标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香港统计年刊和澳门统计年鉴。由于篇幅所限,文中只列出2006年和2011年的数据。 

  (一)经济基础比较 

  从经济总量上看,广东省是泛珠三角区域当之无愧的“老大”,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万亿,是排在第二位四川省的2倍多;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的还有福建、江西、广西、湖南、香港,总数达到7个,占区域内地区总数的一半以上;与2006年相比,各地区的经济增幅非常大,除香港外,其他地区的增幅都在100%以上。 

  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澳门的增长速度最快,2011年达到20.7%,最慢的是香港;内地各省份的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相差不大。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香港和澳门远高于内地各省份,其中澳门最高,2011年达到42.95万元,是最低的贵州的26.2倍多;广东和福建也比较高,在5万元左右。 

  从产业结构来看,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比较大,既有第一产业比重非常高的海南,也有第一产业比重非常低的香港和澳门。香港和澳门与内地省份的产业结构呈现明显差异,它们的第三产业比重非常高,2011年分别达到92.6%和94.0%,远高于其他省份,而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比重都非常低;内地省份除海南外,三次产业结构都比较接近,一般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比重其次,第一产业比重最低,但仍然大部分都在10%以上。这表明内地省份还处在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而香港和澳门已经处于发达经济阶段,差距非常大。 

  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11年广东、四川、湖南都超过万亿,福建、江西则接近万亿,比2006年大幅增加,除云南和贵州外,其余内地各省份的增幅均在200%以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和澳门变化不明显,澳门还略有下降,说明它们并不像内地省份那样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总的来看,泛珠三角区域尤其是内地省份的经济总量非常雄厚,增长速度也很快,但内地省份主要还是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还需要不断优化,而香港和澳门虽然经济总量不大,但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很高,也不是以投资来拉动增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增长模式较为合理。 

  表1 2006-2011年泛长三角各地区经济基础比较

  (二)市场规模比较 

  2011年,广东省的总人口最多,超过1亿,如此庞大的人口也支撑了它的强劲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万亿元,远高于其他地区。由于土地面积的限制,香港和澳门的总人口是区域内最小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不高,但它们的城镇化率很高,均达到100%,消费能力很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区域内最高的,分别达到47536.3元和63446.3元,远高于其他地区。当然,内地各省份正处于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消费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场潜力很大。2006-2011年,各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都有大幅增长,大部分地区的增幅都在140%左右,澳门则分别达到228%和204%。 

  从最终消费率来看,2011年,香港的最终消费率高达73.3%,这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澳门的特殊产业结构决定了它的最终消费率只有28.1%,是区域内最低的;除云南和贵州比较高外,内地各省份均只有40%多,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注意的是,2006-2011年,除香港外,其他地区的最终消费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广西、湖南、贵州的下降幅度都在10%以上,这进一步说明各地区还主要是以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的促进作用还比较弱,扩大消费的任务还很重。 

  总的来看,泛珠三角区域的市场规模非常庞大,而且增长非常迅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内地省份的最终消费率过低,还需要加大扩大消费的力度。 

  表2 2006-2011年泛长三角各地区市场规模比较 

  (三)外向型经济比较 

  从对外贸易的规模来看,2011年,广东和香港的进出口总额在1万亿美元左右,出口总额也很高,分别为5632.2亿美元和4287.4亿美元,远高于其他地区。2006-2011年,各地区的贸易规模增长非常迅速,大部分内地省份的进出口总额都实现了翻番,其中广西增长最快,增幅达到385%;香港和澳门的增长幅度比较小,分别为40%和76%。 

  从贸易依存度来看,2011年,香港的依存度最高,达到375%,其次为广东,达到122.2%,福建、海南和澳门的依存度也比较高,其他地区则非常低,而这些地区除广西外都是内陆地区。2006-2011年,福建、湖南、云南、广东、澳门的依存度都在下降,其中广东下降最快,达到35.9%,福建的下降幅度达到16.4%,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沿海省份正在经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在降低。 

  从利用外资来看,广东和香港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都远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香港达到901.6亿美元,是最低的贵州的134倍;2006-2011年,除澳门外,各地区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增长最快的是四川,增幅达到648%,其次是贵州,增幅达到617%,最慢的是广东,仅增长了50%。 

  总的来看,泛珠三角区域的对外贸易规模和利用外资规模都很大,增长也非常迅速,但地区差异非常明显,内陆地区的贸易规模和利用规模都比较小,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主体主要还是集中在香港、广东、福建这些沿海地区。 

  表3 2006-2011年泛长三角各地区外向型经济比较 

  (四)财政金融比较 

  从财政规模来看,2011年,广东的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达到5514.8亿元和6712.4亿元,超过香港成为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最高的地区;香港、四川、湖南、福建、云南、江西的地方财政收入也比较高,均超过1000亿元,而除海南和澳门外,各地区的地方财政支出均超过2000亿元。2006-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迅速,除香港外,增幅都在100%以上,最高的海南达到316%;地方财政支出增长更为迅猛,除广东、香港和澳门外,各地区的增幅都在200%以上,广东也达到163%,而香港和澳门的增幅仅分别为28%和45%。 

  内地各省份的财政赤字非常严重,而且增长非常迅速。2006年,四川省的财政赤字为739.8亿元,到2011年已经达到2630.1亿元,是其财政收入的1.3倍,而贵州更是达到1.9倍,这与香港和澳门形成鲜明对比。财政“入不敷出”的问题也体现在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比重上,内地省份的地方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都远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云南和贵州的差额都在20%以上。 

  从存贷款规模来看,广东在2011年超过香港成为存贷款规模最大的地区,存款余额接近10万亿元,贷款余额接近6万亿元,远高于其他地区;存贷款规模最小的是澳门,仅为2353.9亿元,其次为海南。2006-2011年,内地省份的存贷款规模增长都非常迅速,存贷款余额都实现了翻番,存款增幅最大的是四川,达到196%,而贷款增幅最大的广西,达到196%;而香港和澳门的存贷款增幅都比较小。银行信贷规模的大小,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地区通过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大小,因此各地区应该适度保持存贷款规模的增长,加快以资本市场为基础、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利用金融手段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总的来看,泛珠三角区域的财政和金融规模都比较大,增长迅速,但是内地各省份的财政赤字问题比较严重,存贷款规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表4 2006-2011年泛长三角各地区财政金融比较 

  (五)居民收入比较 

  从收入高低来看,香港和澳门的居民收入最高,内地省份中广东和福建的居民收入最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则均超过8000元,远高于其他地区。 

  从收入增幅来看,2006-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最大的是澳门,达到121%,其次为海南、四川、广西,增幅都在90%以上;增幅最小的是香港,仅增长了26%,其次为广东,增幅仅为68%,其余地区的增幅都在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最大的是云南,达到110%,其次为贵州和四川,增幅都在100%以上,其余各地区的增幅也都在80%以上。 

  总的来看,泛珠三角区域的居民收入增长迅速,沿海地区的收入普遍比内陆地区高。 

  表5 2006-2011年泛长三角各地区居民收入比较 

  综上所述,泛珠三角各省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比较明显,香港的经济基础比较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主要靠消费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财政状况良好,金融业发达,居民收入很高;澳门由于特殊的产业发展方式,表现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特征,经济总量较小,消费市场规模和对外贸易规模都比较小,但财政金融状况良好,居民收入高。内地省份的经济总量较大,还处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不够发达,市场潜力很大,亟待进一步挖掘;大部分内陆省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进出口规模和利用外资规模比较小,财政赤字问题严重,金融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增长迅速,但是仍然比较低,需要更加努力地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三、泛珠三角各省区经济竞争力评价与比较 

  通过上文的比较仅能说明各地区在以上5个方面运行状况的差异,并不能看出各地区综合的经济竞争力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借助综合的多指标评估技术对它们的经济竞争力进行动态的评价和比较,整体把握它们的经济竞争力差异和变化趋势。 

  一般来说,运用比较广泛的综合多指标评估技术有AHP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由于AHP法需要人为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主观性较大,同时也不能很好地反映竞争力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因此本文将用主成分分析来对泛珠三角各省区的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能够在保持样本主要信息的前提下,提取少量具有代表性的主成分来反映复杂现象的内在关系,既可以排除在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时的主观因素影响,又可以消除指标间相互重叠的信息影响,使得定量分析涉及的变量较少,而得到的信息量又较多,从而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综合评价结果客观、合理。 

  为了和上文的比较保持一致,我们按照上文参与比较的各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分5个要素,共23个基础指标,如表6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情况用第三产业比重来反映;由于香港和澳门城镇化率为100%,因此没有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为了便于它们和内地省份比较,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它们的农民人均纯收入。 

  表6 泛珠三角各省区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7 完全变量解释 

  表8 主成分负荷矩阵 

  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泛珠三角11个地区2006-2011年的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7、表8所示。表7为完全变量解释,可以看出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2.921%,并且各主成分的特征根都大于1,因此提取的主成分共有4个,主成分负荷矩阵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三产比重、城镇化率、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地方财政收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共12个指标的信息,涵盖了全部指标信息的43.132%;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额、总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支出、财政赤字、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共8个指标的信息,涵盖了全部指标信息的34.461%;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GDP增长率、最终消费率共2个指标的信息,涵盖了全部指标信息的9.966%;第四主成分主要反映地方财政支出占GDP比重1个指标的信息,涵盖了全部指标信息的5.362%。 

  通过因子载荷量和特征根可以求各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并将之与各指标标准化后的值相乘,得到各主成分的得分函数,再以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重,用线性加权的方法求得综合主成分的得分函数,其综合主成分得分函数为:F=0.43132×F116.34461×F216.09966×F316.05362×F4,最后求得经济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如表9所示。 

  由表9和图1可知,广东的经济竞争力一直处于第一位,香港其次,得分均在1分以上,远高于其他地区;以下依次是四川、福建、湖南、江西、广西、云南、澳门、贵州、海南,排位基本稳定,个别省份在个别年份排名会有所变化,比如湖南在2010年赶上福建,在2011年超过福建,排在第4位。总的来看,2006-2011年,除香港外,各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综合得分均呈上升趋势,而内地各省份的经济竞争力与香港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在图1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香港的经济竞争力呈持续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内地各省份的经济竞争力持续上升的结果,它们与香港的竞争力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也说明了内地在这些年间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非常迅速,这从上文的比较中可以很好地看出来。 

  另外,澳门的竞争力得分很低,排在倒数第三位,这一方面是由于澳门许多指标在区域中差不多是最弱的,比较占有优势的指标主要是人均GDP、三产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赤字、居民收入等几个指标,另一方面是由于澳门特殊的经济结构使得它的经济竞争力不可能很强,而且内地各省份快速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使得澳门的经济竞争力相对较低。 

  表9 泛珠三角各省区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得分及图一

  四、泛珠三角各省区协调发展的互动合作机制探讨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其前提是体制机制一体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泛珠三角区域要实现快速协调发展,各地区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互补互助,加强合作,在已有的合作平台上,健全和完善区域互动合作机制,积极拓展新的合作领域,用机制完善和创新全面推进区域互动合作,形成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新型合作区,有效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区域互动合作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将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体制和制度保障,也是今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着力加强的工作重点。 

  区域互动合作机制是指推动各区域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态合作机制。本文认为泛珠三角地区应该健全和完善“以利益分享机制为前提,相互促进机制为关键,组织协调机制为重点,信息共享机制为手段,互助扶持机制为补充”的区域互动合作机制。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同时有效避免各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一)完善利益分享机制 

  互惠互利、利益分享是泛珠三角各省区相互合作的前提。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只有建立在所有地区共同分享利益的基础上,才有存在的可能。这是因为,泛珠三角各省区在进行跨行政区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对于经济合作利益的评价标准不同,利益诉求也有差别,另外各地区所做的贡献和收益大小也不好准确计量,因此很难避免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搭便车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很容易产生心理和实际利益上的不平衡。如果缺乏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这种经济合作将是非常不稳定的。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就是要从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的利益出发,通过协商共同制定和完善对区域内各地区的分工与协作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进行协调和分享的长效机制,区域共建,利益共享,合理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消除地区间要素流动的障碍,减少合作摩擦。 

  一般来说,利益分享机制主要包括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流动、制度共建、组织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营造平等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分配机制,合理确定各地区协作收益的分配比例与方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还需要建立恰当的利益补偿机制,对于在合作过程中暂时受到损失的地区给予适当的支持和相应的补偿。利益分享机制是一种平衡各地区利益诉求,协调各地区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冲突的正式制度安排,具有很强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对于减少合作摩擦、稳定合作关系、降低合作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合作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二)强化相互促进机制 

  泛珠三角内部各省区的差异比较大,既有香港、澳门、广东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有贵州、广西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这种差异恰好给地区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认真分析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各自的优势所在,加强合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相互促进机制包括市场、产业、投资、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以资源、资产、市场、产品、产业、科技、文化等促进区域合作,联合发展。其中,市场是发展的基础,市场的开放开发是实现区域互动合作的根本。泛珠三角各省区应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打破区域壁垒和市场分割,共同构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大市场,制定统一的市场门槛、法规和标准,营造公开、透明、稳定、和谐的市场环境,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加速融合。产业是发展的重点,产业协作是区域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各地区产业的相互促进发展也是相互促进机制的主要内容。泛珠三角各省区要充分按照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内在的产业联系,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投资是发展的动力,泛珠三角地区应该建立起科学的投融资促进机制,改善投融资环境,加强统筹,设立各种协作发展基金、平台,并充分利用这些载体加强地区之间的资本流动,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如香港、广东的交流与合作。在统筹对内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认真梳理各地区现有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招商引资对象实行同等待遇,联合造势,合作招商。相互促进机制是泛珠三角各省区合作发展的动力基础,对于强化地区之间的融合、提升区域发展层次和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合作顺利进行发挥关键作用。 

  (三)深化组织协调机制 

  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对于深化泛珠三角各省区的合作至关重要。国内外区域联合协作的经验表明:健全、完善的组织协调机制能够有力地推动区域合作,深化合作层次和水平。为促进泛珠三角各省区合作进一步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泛珠三角各省区的积极能动作用,以市场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互惠多赢,分步骤、分阶段地建立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组织协调机制或机构,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稳定的组织协调体系,把经济交流与合作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组织协调机制包括建立各类组织协调机构、设立各类发展平台、建立跨区域同业或行业协会等。泛珠三角区域可以参照国内外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经验,建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定期就区域合作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高层协商。建立诸如区域协调小组办公室、省长联席会议制度等,具体规划、领导、协调整个泛珠三角区域的发展建设,对于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加强沟通、交流、协调,达成共识,形成决议,加强落实,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立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沟通交流平台,如民间组织的或行业协会性质的各种交流会、学术研讨会、发展论坛等,对区域合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遇到的困难等进行探讨、交流、沟通,增强全社会的关切度和工作合力。建立政府部门间、企业间的经常性联系制度,加强经常性的沟通联络,搞好协调,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当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拥有两大平台,即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和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两者均由九省(区)人民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担任论坛指导单位。这两大平台仅是开端,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深化、扩大,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同时重视和加强市场作为协调手段的力量,不断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更加平稳、有序、协调。 

  (四)加强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时代,信息是重要的资源,沟通信息就是互换资源。为了巩固和发展区域合作,需要构建区域经济合作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网络、传媒及其他各种渠道实现信息和资讯的共享,为寻找、开发新的合作提供途径、搭建桥梁,同时使区域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效果。 

  信息共享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各种领域、各种类型的信息共享平台、共享系统,制定加强信息共享的政策、制度和规范等。其中,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或系统是最基本的内容,而建立泛珠三角宏观经济信息共享系统又是最重要的内容,需要加强各地区在宏观经济数据库、宏观经济监测、宏观经济预警、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专题研究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同时,区域间信用信息、技术创新信息等也可以进行共享。此外,泛珠三角各地方政府需要建立各类合作信息交互平台,尽可能将其经济政策、制度、措施等内部透明化,以便区域内合作方根据相关信息对相关地区或者项目进行筛选、决策。各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网络、报栏、论坛等各种信息渠道公布各类经济政策、合作项目的相关信息及进度,便于合作方实时查询、及时掌握各类信息。同时,积极推动各类信息共享平台的互联互通,提升区域信息化整体水平。信息共享机制是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可以实现区域内经济数据、政策措施等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与联合发布,对于各地区加强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五)健全互助扶持机制 

  互助扶持机制是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补充。泛珠三角区域中,香港、澳门、广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领先于其他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扶持相对落后地区获得更好更快发展。同时,这些相对落后地区在许多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和经验,也可以有效地帮助较发达地区获得更好的发展。 

  互助扶持机制主要是指在产业、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建立起长效的区域互帮互助工作机制,加强经济较发达地区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对口援助,先富帮后富。同时,制定区域应急保障互助方案,建立应急资源数据库,有效调配资源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健全互助扶持机制对于降低泛珠三角各省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和不平衡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总体上看,上述五个机制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相互交融,构成互动合作机制的整体。建立健全互动合作机制是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协调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着力加强的具体工作,对于打破区域分割状况,推进区域合作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日常工作办公室主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简介[OL].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网,2005-07-29. 

  [2] [美]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 [英]朗·西韦尔.核心竞争力[M],姜法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 [美]加里·哈默尔,普拉哈拉德. 竞争大未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 克鲁格曼,奥波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版. 

  [6] 金碚. 竞争力经济学[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7] 赵彦云等.国际竞争力统计模型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8]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9] 王秉安等主编. 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10] 王秉安和李闽榕主编. 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报告NO.1[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 李建平等主编.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 李建平等主编.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3] 雷明全、胡武贤.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间核心竞争力评价[J].经济问题探索,2009(8):39-43. 

  [14] 黄茂兴、林寿富.海西区与长三角_珠三角区域经济竞争力比较与联动机制探讨[J].东南学术,2012(2):95-110. 

  [15] 肖红、黄小贝.泛珠三角九省中湖南省吸引外资的比较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5):106-111. 

  [16] 蔡定昆等.云南面向泛珠三角的比较优势及其区域合作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6(2):89-93.

(课题指导:福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冯潮华,课题负责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林寿富博士、叶琪博士。)

新闻推荐
社科快讯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