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宇:浅谈从个人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王丹宇 时间:2013-05-08 08:0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特别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民族性的特点
民族精神是民族特质的集中表现。民族精神,一般地说,是指一个民族群体意识和行为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或精神状态。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群体在延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又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具有维护民族群体生存与和睦团结,推动民族群体奋进作用的价值系统。富强、民主、爱国、和谐、重德、诚信、宽容、友善、自强等精神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价值观念,它的构建、凝练和培育,都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它离不开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借鉴,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目前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下,更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财富为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特性,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离开了对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二千多年来,以儒家理论为主导的伦理规范、道德文化构成的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形成,影响着中国人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们的观念、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这已是一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存在。”不仅如此,传统文化早已越出国界,对日、朝、韩以及越南等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有扩大的趋势,1988年,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明确提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当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把他们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文化理念推销、扩张到世界各地。现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西方国家的这种文化扩张、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被侵蚀的情况都很警惕,很多的民族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维护和保持、固守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表现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强烈的认同感。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国,更应当通过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现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升全社会的民族归属感,这是我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具体表现。
继承传统文化,应该看到传统文化身上良莠并存、糟粕与精华同在。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有一种很不好的苗头,就是有些人过分强调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部分,笼统地把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对立起来,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偏见和误解。我们应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精华,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在学习、引用、借鉴时,既要看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意识形态属性上的本质差别,在时代、历史和阶级上的局限性;也要看到传统文化本质上精华与糟粕并存,需不断地扬弃、改造、更新和发展。我们要为传统文化添加时代特色和营养,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生动鲜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不断得到充实,内容不断更新,得到更大发展。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许多思想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奋斗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广胸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精神;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家庭关系;言必信、行必果的诚实守信的处世之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等等。这些价值观、道德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是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
从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贯穿了我国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集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全面的系统性。
——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灵魂,其历史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历史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屡遭劫难的民族。自然环境恶劣,《左传》上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来建设自己的家园。天灾频频,人祸不断。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造成威胁的还有各种人为因素,特别是强加于民族身上的战争、侵略和暴力。但是在面对每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外族入侵和社会暴力,中华民族也总能够空前地团结起来,同仇敌忾,共渡难关,化险为夷,走向新的发展。在艰难困苦中表现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气质。中国人一直都怀有“治国齐家平天下”的责任感,有深厚的家国意识,习惯于把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生命同天下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在奉献国家的事业中体验生命的快乐与价值。士大夫范仲淹吟咏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普通老百姓也非常关心国家兴亡, 陆游在《病起书怀》诗中说“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大声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爱国主义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近现代,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数志士仁人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可见,爱国主义始终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当前,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普通人来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对祖国的感情,是可以具体化、生活化、大众化的。人们的爱国情感的表达,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中所有对国家建设有益的行为,都是爱国的表现。
——诚信
诚信是儒家为人处世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它的具体要求是:客观反映实际情况,公正评判是非,遵守诺言,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中庸》上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信”是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是“诚”的具体表现。关于“信”,孔子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提倡“言而有信”。儒家认为,作为职业道德的诚信,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守信,即在职业活动中重然诺,讲信用,守合约,以诚正己,作为立业之本;二是正直。即不欺人、不欺己、不欺心,在职业活动中不允许有欺骗行为,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行霸市;三是重义。即信不仅仅是要信于约,更要信于义。显然,对儒家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的提倡与弘扬,将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在市场交易中的信用意识,使市场主体基于功利目的的信誉意识得到升华,成为一种更加自觉的主体伦理精神。这在个人诚信、社会诚信、行业诚信、商业诚信等问题严重困扰人们的今天,提倡遵循诚实守信原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应重视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要求已从外部化为其自身的道德信念,儒家的修身自律,君子慎独、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都为诚信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如果每个公民能吸取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精华,按此行事,那么即使在法律难以制裁、道德谴责无力的情况下,也能将诚实守信原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按此行事。
——敬业
敬业是职业道德的要求。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敬业就是这一传统在职业道德上的集中体现。
敬业首先要做到忠于职守,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勤奋工作,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忠于职守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左传》中说“有事无业,事则不经”意即:一个人是否有作为不在于他做什么,而在于他是否尽心尽力地把所做的事好。由于热爱本职工业,把职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兢兢业业为之奋斗,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毫不畏惧。表现出“咬定青松不放松”的气概。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谓也。
忠于职守还要求尽职尽责。曾国藩也说过“习勤劳以尽职”,要求对工作要尽心尽力。忠于职守要求在职业活动中竭尽自己的全力工作,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国古代,许多仁人志士敬业尽责的故事广为流传。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王猛为相,临终不忘国事”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他一生不辞辛苦,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实现了他《后出师表》中所说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忠于职业的更高一个层次是精益求精。我国民间一直有“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而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获得高精尖的技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正如韩愈在《进学解》中所说:“业精于,荒于嬉”。要全心身地投入,把职业当作事业去追求、去钻研,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说过“性疾,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要做到精益求精,不仅需要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还要求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意志。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的文化来源,就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即源于对事业的无比热爱、高度尊重和坚定自信。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人能取得这些成就,正是自强不息精神在职业领域的生动诠释。
——友善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和谐友善思想的论述。《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在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传统文化总的指导思想是“和”,强调以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社会和他人,以一种宽广的胸怀来处理各种关系,如在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民胞物与。
我们平常所说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朋友、同事、上下级关系、邻里关系等范畴。在这些人际关系的处理中,传统文化很强调和谐友善。父母子女关系可概括为“父慈子孝”,夫妻关系可概括为“伉俪和美”、“夫义妇顺”,兄弟姐妹关系可概括为“兄友弟恭”,朋友关系可概括为“朋友有信”,同事、上下级关系则可借用“长幼有序”的原则,邻里关系则是“里仁为美”。
传统文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还表现出对他人的理解、体谅和宽容。《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现出一种器量宏大的宽广胸怀。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唐代大学者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严格而全面),其待人也轻以约(宽容而简略)。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等等。这些都为我们今天形成友善的人际氛围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竞争格局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捍卫中国文化的精神之本、道德理想和价值方向,以整合、凝聚和提升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和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和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力量,为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胜利而奋斗!
1、作者简介:王丹宇,湖南省社科联省情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湖南长沙,410003。
2、唐凯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4期
3、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5、2004年09月27日 《齐鲁晚报》
6、申维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光明日报,2012年11月12日
7、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意即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说明先民创业很艰苦。
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 学习出版社,北京,1998年9月版
9、孔子:《论语·为政》
10、唐凯麟 张怀承著:《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303页。
11、《左传·昭公十三年》
12、曾国藩:《劝诫浅语十六条》
13、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
14、“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明确见于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正蒙·乾称篇第十七》,文中写道“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
15、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点。他的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是天地所生,藐然介乎天地之中。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构成了人的身体,天地之间的主导便是人的天性。全人类都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其他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
16、孟子认为,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五伦,他阐述人的五伦关系时这样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17、语出自《论语·雍也》。可以理解为,我想要得到、做到的,我也尽量帮助他人得到、做到。
18、《论语·卫灵公》
- 湖南省社科联九届二次常委会会议召开
- 202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主题活动周启动
- 240余项湖南社科普及活动清单来啦!等你来解锁……
- 倒计时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题活动周明日启动
- 倒计时2天! 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主题活动周即将启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读物专区在湖南图书馆亮相
- 省社科联开展“书香润社科·青春担使命”“五四”青年主题读书分享会
- 喜报:《船山学刊》入选202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高影响力期刊50强”
- 娄底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座谈会召开
- 《常德通史》编纂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 湖南省周敦颐理学文化研究会召开成立大会暨周敦颐理学思想学术研讨会
- 湘潭市社科联到会祝贺湖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现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联赴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调研立项课题推进情况
- 湘潭市社科联开展“我爱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务活动
- 张家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 写“福”字、送春联,这年味,够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