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大学堂2013年首场在长沙开讲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省社科联宣传网络中心 时间:2013-04-11 08:00:00 
湖湘大学堂2013年首场在长沙开讲

  4月10日下午,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社科联、湖湘大学堂组委会主办,中南大学、长沙市社科联承办的湖湘大学堂2013年首场演讲活动在中南大学举行,此次演讲的主题为“雨韵情怀·惊采绝艳话楚骚”。 

  省委宣传部巡视员、湖湘大学堂组委会副主任李湘舟宣布湖湘大学堂·名家讲坛“雨韵情怀--惊采绝艳话楚骚”开讲。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邓清柯,省社科联巡视员刘晓敏,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黄健柏,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孝听,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黄建华,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汤建军,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厅级纪检员戴树源,省社科联秘书长谢香桂等领导出席活动。此次活动由中南大学文学院杨雨教授主讲,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建勋教授点评,湖南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制片人李兵主持。中南大学师生代表、省社科联干部职工代表和社会各界的热心听众等1000余人一起共享了这场文化盛宴。 

  杨雨教授首先从《风》、《骚》代表作——《郑风·子衿》与《九歌·山鬼》文本中进行异同比较。她认为《山鬼》表现的更像是理想中的浪漫爱情,而《子衿》中表现的则更接近现实中许许多多平凡的爱情故事中的一个。接着从楚辞与《诗经》的美学风貌透视楚文学与中原文学的异同及文化差异。两者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四个方面: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宗教意识、审美理想。杨雨还认为如果用“和”来概括中原文学审美的理想境界,那么楚文学追求的则是另一个字——“炫”!最后杨雨谈到《诗经》、楚辞被赋予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当《诗》《骚》并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源头和经典之后,它们也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象征意义。虽然风骚并称,但就古代文学评论的主流而言,“骚”的地位显然要低于“风”。 

  郭建勋教授指出《诗经》与《楚辞》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形式,具有根本不同的艺术风格。他认为杨雨教授的这次讲座,通过对《子衿》与《山鬼》的比较和由此而来的深入分析,准确地指出了这种不同,从而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湖湘大学堂坚持“知识改变命运,精神丰富人生”的理念,旨在通过主办“领导、名家、企业家、大学生、百姓”等五个方面的讲坛,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的作用,已成为湖南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交流和知识普及的高层次平台,是湖南重要的公共文化品牌。本次演讲既有名家演讲,也有专家点评,在场的社科界学者和高校师生代表还对杨雨教授和郭建勋教授进行了互动与探讨,大学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演讲专家杨雨教授简介 

  杨雨,女,湖南长沙人,1974年出生。文学博士,现任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1992年毕业于长郡中学;同年直升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1996年获学士学位,同年直升该校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8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主攻方向为唐宋词研究及批评,2001年获博士学位。精通法语、英语等多门外语,2004年获法国政府资助赴法国进修。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育英计划、中南大学首届杰出青年人才,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已公开出版《宋词的女性意识》、《传播学视野下的宋词生态》、《网络诗歌论》、《莫道不销魂——杨雨解密李清照》、《侠骨柔情陆放翁——杨雨讲述传奇陆游》、《唐宋名士潇湘情》、《我是人间惆怅客——听杨雨讲纳兰》、《唐宋词经典——杨雨如是说》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多项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获多项科研、教学奖励。2007年在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世说新语》栏目主讲十五集“李清照”,2009年在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坛》栏目主讲十二集“千古名士潇湘行”,2011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十集“侠骨柔情陆放翁”,2012年在《百家讲坛》主讲八集系列节目“纳兰心事有谁知”等。 

  点评专家郭建勋教授简介 

  郭建勋,男,湖南涟源市人,1954年6月出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近三十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个人出版学术著作10余种,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多项。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担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辞赋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屈原学会会长、湖南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

(供稿人:李紫薇)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