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永

 文章来源:湖南社科网 作者:张建永 时间:2012-10-23 08:00:00 
湘西文化与湘西文化产业发展---“新文艺复兴时代”的湘西文化价值
张建永

  一、给湘西正名

  谈湘西,首先要搞清楚何为湘西。由于多年的误解,大家对湘西一直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所以要正名。今天给大家正两个名:

  一是,由于近现代湘西五百年匪患,湘西被人认为一直是野蛮荒芜,贫困落后之地。其实,在湘西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中,五百年只是极小的一个时间段。里耶出土会让世界惊讶,在秦始皇32年(公元215),迁陵县(里耶)的人口居然达到55534户,比战国时候的长沙十三县43470户还多12064户。说明当时湘西的繁华程度超过长沙,是经济发达地区。正应为如此,中国文化中一些重要现象就出现在这块土地上。比如屈原,他的《九歌》(《涉江》、《大司命》、《少司命》)等诗歌中,就用浪漫主义的精神温润激越过这块土地。

  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源头,我们可以在遥远的湘西找到光艳照人的文明成果。

  可以读到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源头的风采;

  可以看到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秦代的户籍典章制度和最早的乘法换算表;

  由此看来,湘西并不是一直处在落后的境地,随着交通工具的变化,马路公路等交通工具的发展,水路退而次之,大山阻隔了湘西与外界的勾连,湘西才被遗弃在历史烟尘里。它历经千年沉寂,积淀了丰厚的无与伦比的文化底蕴。说以应该说,湘西贫困落后这顶帽子,并不代表文化也是落后的,它文化底蕴则蕴藉深厚。这是湘西和未来接轨的重要文化基础。

  二是,湘西被解读成为“自治州”,几乎所有国人都认为湘西是自治州。以前是十个县,随着张家界和桑植分出去,只有八个县了。这是一个误区。自治州市行政区划,是指在湘西几十个县中,选择土家族苗族最为集中的八个县整合成一个行政区划。从地理流域和文化特征的角度來界定,湘西是指以武陵山脉为中心,雪峰山以西的沅水流域在湖南境內的大部分地区和澧水流域在湖南境內的部分地区。共辖20多个县(市、区),629个乡镇,其中包括1个少数民族自州,1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面积56,546平方公里,总人口895.4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449.75万人,占总人口的50.23%。形成北部、中部、南部三个民族文化圈,北部土家族文化圈以张家界市为中心,含龙山、永顺、桑植、慈利四县;中部苗族文化圈是以吉首为中心,包含凤凰、花垣、古丈、保靖、泸溪、沅陵、麻阳、辰溪、溆浦九县;南部侗族文化圈以怀化市为中心,包含新晃、芷江、洪江、会同、靖州、通道六县。

  数千年前,湘西这块不毛之地就有彭人、茅人、庸人、百濮、百越、巴人等部族在此活动。湘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在秦代,属设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文化同根、语言同味、信仰同宗、山势同脉,水路同源。

  二、为文化定位

  为文化定位,具体来讲是为湘西文化定位。

  湘西文化内涵丰富,成色充盈。它不仅具有湖湘文化的重要特质,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它还包含着楚巫文化的重要基因,除此之外,西南几个少数民族如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文化也在这块土地熠熠生辉,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磨相荡,互为砥砺,互为成果。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山地民族的坚韧不拔,少数民族的魔幻激情,在湘西大山河川中养育了湘西人特殊的文化品格,成就了特殊的文化成果。在她们的文化思维方式中,或许多了些无所羁绊,天马行空的区域特征。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令所有的文学理论无所适从,相形见绌,捉襟见肘,即为一重要案例。

  湘西文化硕果累累:凤凰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洪江古商城清末民初的商业文化影响力、以桑植民歌、湘西土家族打溜子、苗族鼓舞、侗族大歌、瑶族长鼓舞为主要代表的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以罗荣光、杨岳斌、郑国鸿、刘明灯、田兴恕、熊希龄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和以向警予、贺龙、滕代远、粟裕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影响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红军根据地的影响力、以芷江受降坊为代表的包括湘西大会战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遗址的影响力,以沈从文、黄永玉文化名人为标志的湘西名人,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的贡献所产生的影响力等等,都具有不可比拟的震撼性。

  再加之湘西自然山川的影响力,湘西地域文化具有难以匹敌的优势。

  在自然景观方面,湘西拥有地文景观(A)、水域风光(B)、生物景观(C)、天象与气候景观(D)、遗址遗迹(D)、建筑与设施(F)、旅游商品(G)、人间活动(H)8个主要旅游资源,占国家8个旅游资源分类的100%;

  拥有综合自然旅游地(AA)、沉积与构造(AB)、地质地貌过程行迹(AC)、河段(BA)、天然湖泊与池沼(BB)、瀑布(BC)、泉(BD)、树木(CA)、花卉地(CC)、野生动物栖息地(CD)、光现象(DA)、天气与气候现象(DB)、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EB)、综合人文游地(FA)、单位活动场馆(FB)、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FC)、居住地与社区(FD)、归葬地(FE)、交通建筑(FF)、水工建筑(FG)、地方旅游商品(GA)、人事记录(HA)、艺术(HB)、民间习俗(HC)和现代庆典(HD)25个亚类旅游资源,占国家31个亚类旅游资源的80.6%。

  张家界已成为世界级的旅游景区。

  湘西旅游已经形成人文型、观光型、度假型、生态型、探险型、研究型等多种形态。

  湖南省政协课题组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叫“CDI”(文化聚合力),即指一个区域的综合历史文化实力。这个概念的提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思考维度:在以前以GDP为发展唯一指数的前提下,湘西自治州在湖南省各地州市中排行总是在倒数第一位。在CDI指数中,却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长沙。

  五个二级指标中:

  人文存量聚集度指数———— 湘西第一

  公共文化服务指数  ———— 湘西第二

  思想伦理建构指数  ———— 湘西第九

  文化品牌影响指数  ———— 湘西第三

  文化产业发展指数  ———— 湘西倒数第一

  这个维度表明,在以历史文化聚合力为指数的分析中,湘西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其中三个重要指数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是全省平均数的4倍;

  方言点数:湘西是全省平均数的2倍;

  历史文化名人:湘西是全省平均数的1.5倍。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状况是:

  国家级非遗24项,省级非遗50项,地州级非遗199项,县级非遗641项。

  湘西还是国家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

  湘西文化是原生的、多元的、神秘的,如此丰富后的文化积淀,如此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应该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大发展极为重要的一翼。

  三、为转化谋略

  文化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文化除了思想精神属性之外,还具有经济属性。十七届六中全会再一次告诉我们,文化除了在思想、精神和灵魂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之外,还在经济领域具有重要价值。文化产业被确定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一个党以一个全会研究文化问题,发一个全会公报表述党在文化问题上的态度和要求,这在党史上尚属首例。可见文化的经济属性在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对文化重新加以关注之时,我认为,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新文艺复新时代”。十七届六中全公报的发表是中国新文艺复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文艺复兴是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扩展到西欧各国,盛行于16世纪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带来科学与艺术的伟大昌盛,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其主要价值在于对人文精神的高扬,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

  “新文艺复兴”与西方“文艺复兴”重要的区别在于:

  如果说,西方文艺复兴是精英阶层的文化复兴,那么,新文艺复兴则是大众参与的文化复兴;

  如果说西方的文艺复兴是文化科学领域里的复兴,新文艺复兴则是借助文化科学并且超越文化科学范畴的文化复兴。

  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和平崛起的时代,新文艺复兴不仅是思想精神领域里的事情,同时也是其他如经济领域里的事情。新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属性,被注入更多的内容,其中,经济属性得到充分确认。

  在前述中,从CDI二级指标看,湘西(自治州)在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上落在了全省末尾。照正逻辑应该是,优质的人文存量应该产生丰硕的文化产业。但是我们玩了个反逻辑,成为最后。这表明,文化聚集度中人文存量仅仅只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关键的问题是要在此基础上做好文化存量的转化工作。就是说,所有的文化存量,要发挥经济作用,转化成生产力,要把本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转化物质层面的东西,非得要有精心谋划方可。

  在新文艺复兴观照下,湘西文化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前景终究只是前景,如何实现则是根本问题。

  1、宏观决策中的“有为”和“有所不为”

  老庄思想遗产中的“无为而治”常被现代人表述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谈理论容易,付诸实践则难上加难。湘西文化积淀转化成生产力在我看来有五大环节,每一环节都不可缺。这五大环节是:政府、策划、创作、管理、投资。政府是第一的。政府支持是事业成功的第一环节。

  比方说,《魅力湘西》就得到到张家界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这个支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在政策上、提供一切能够提供的支持,如土地、管理、税收、物价、治安、奖励等方面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一个部分是,在具体建设方案、节目制作方案、投资融资计划等方面,放开手脚,让企业家自己做主。

  但是,我在湘西其他地方做的文化产业方案,就因为有些地方政府在“有为有所不为方面”方面没有摆好位置,所以搁浅了。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政府在理论上非常清楚自己应该管什么,但是,一旦面临具体问题,就会既想做裁判又想当运动员。这就是当前湘西文化产业面临的巨大问题。

  所以我讲,湘西文化产业要获得大发展,还得要解放思想。

  2、微观运作中的技术性对策

  (1) 热资源与冷资源的关系

  面对一窝蜂大上文化产业项目的现象,本人心存几分焦虑。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够转化成为生产力,搞不好还拖累生产力。我认为文化资源的品质判断要走出常规的以学科品质为唯一标准的局限。

  学科品质是指某些具体的文化现象或者物品在历史文化科学发展史中所具有的学术地位的高低好坏。这是研究型的学术范畴。对文化产业而言,除了学科品质之外,更应该从市场定位,就是这些文化现象和物品在大众接受者心里的受欢迎程度的高低好坏。

  前者是冷文化,可供研究者研究;后者是热文化,属于大众消费文化。

  热文化的基本品质应该是:观赏性高,震撼性强,互动性妙。

  这些都属于体验性范畴。

  现代社会已经由“身经济”(追求酒足饭饱)进入到“心经济”(心理满足)时代。为此,阿尔文•托夫勒将产业划分为制造业—服务业—体验业。体验业最能体现“心经济”的特点。

  热文化强调观赏性、震撼性、互动性。

  热文化才具有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同时,要将冷文华中可转化为热文化的元素加以提升,打造成为热文化。

  以“非遗坊”为例。

  (2) 俗文化与雅文化的关系

  文化进入大众消费时代之后,我国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以为消费文化时代的文化品格就是“娱乐”,并且把“娱乐”解读为低俗化,总是把崇高、伟大、悲壮等重要的人类心理体验排除在外,仿佛这些就不能娱乐。在我看来,如果娱乐指的是愉悦人心的话,就不应该拒绝娱乐除了大众喜闻乐见的俗文化之外,也应该承认雅文化,即崇高、伟大和悲壮同样具有愉悦人心的作用。

  美国大片、中国好声音;

  我的“魅力湘西”。

  湘西文化中雅俗文化共存,不能将其解构成为只是一种单面的文化现象。

  (3) 学院派与实践派的关系

  文化产业大发展对高校来讲,是一次绝好的机遇。当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力越来越大时,大学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守望者和创造者,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作用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大学要从文化的守望者,转型成为既是守望者、传承者,更是创新者。在大学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谁越早转型发展大学的文化经济功能,谁就能越快掌握未来的命运。

  大学在武陵山片区国家战略以及大湘西经济发展中,将获得发挥自身优势的绝佳机会。

  根据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大学是整个武陵山片区的文化堡垒,思想先锋、教育中心、创意摇篮和研发基地。

  大学是湘西州抢占武陵山经济发展核心地位的最为重要的力量。

  但是,从目前看,大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多半还局限在理论建设之中,很多理论具有学院派的“完善性”,却缺乏付诸实践的可行性。

  在如火如荼的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机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几乎完全借助外国理论的前提下,设置课程,编辑教材,组织研究班。这些都只是完成了文化产业基本知识的普及,还远未形成中国文化产业真正的学科构架。

  以某著名大学在湘西搞的规划中的“草烟文化”建设方案为例进行分析。

  理论的完善性应该以实践为基础,而不是理论形态的完善性。

  文化资源如何转化成为生产力,主要应该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对经验的升华,形成可操作性,能够接地气的应用性理论。

  文化产业的所有理论与战争理论一样,分出胜负的只能是战场(商场)。

  在文化产业发展范畴中,湘西文化的神秘性、奇异性、故事性要超越学术研究的学科性要求,将市场性要素加入进来,这才能形成有效的文化产业。

  以湘西赶尸、沈从文《边城》为例。

  (4)独创性和普适性的关系

  在文化产业获得空前关注,得到大力推进的当口,湘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子出来。

  举国体制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辩证看,既能集中力量办好事,也可能集中力量办出坏事来。在各地风起云涌的文化产业发展之际,毫无疑问,同质化的、低俗的、粗制滥造的产品将充斥市场。这之中特别重要的是“同质化”是互为抵消互为杀手的弊端。

  湘西在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时,特别要把产品的独创性要素作为构筑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看待。

  以《魅力湘西•追爱》为例。爱是普适的,但爱的方式是个别的,对爱的演绎是独特的。

  文化产业所有产品只有各具自身独特的个性特征,才有占领市场的可能。

  四、建议

  借助这个难得的机会和平台,我建议,在与湘中地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宏观战略相对应的,应该利用大湘西地区(张家界、自治州、怀化)在文化聚合力(CDI)方面丰厚的积淀,建立“大湘西绿色生态及历史文化旅游经济一体化”大战略。这将是世界旅游文化产业最有魅力的区域之一。

  (吉首大学正校级督导、教授)

   

   

新闻推荐
社科快讯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