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论

 文章来源:湖南科研网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科研处 时间:2012-03-21 08:00:00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论

  湖南农业大学李燕凌教授的著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论》获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简介如下。

  一、内容提要

  本著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分析框架,并利用这一分析框架为评价地方政府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提供基本工具。本著以界定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价值目标体系为逻辑起点,沿着认识效率、测算效率、评估效率到改进与提高效率这样一条线索,展开全文逻辑架构。

  本著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针对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理论基础、效率评估方法、制度效率及效率制度变迁等,进行了深入的文献研究和规范研究。下半部分以湖南省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为例,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以政府与农民两种视角,采用计量经济研究方法,分别从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两个方面,进行了严密的实证研究。最后,本著在创新的“双层效率因素分析”框架中,以农村公共品供给宏观效率系统与微观效率系统的协调分析结果为基础,针对不同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系统类型特征,提出了“存量盘活、增量扩大;资源节约、效能升级;分权改革、统筹发展”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双层增效创新模式”及其对策建议。

  本著基本观点是: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实质,是基于农民满意基础上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孤立地进行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效益评价,或者单纯地测度农民对公共品供给效率的满意度,都难以真正准确评估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水平。本著认为,不能孤立地以农村公共品供给宏观财政支出效率,或单纯地以微观层面农民主观评价为标准。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评价必须注重宏观与微观效率整体协调性。实现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制度创新,必须同时发挥政府与农民两个积极性,改进与完善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选题的科学性及意义,研究难度、资料收集情况及价值大小,理论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对学科建设和实际工作的贡献及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的综合比较

  (一)选题的科学性及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一,强调要“逐步建立财力向基层倾斜的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全面改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提出了新要求。

  研究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绩效问题有其迫切的现实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属于供给驱动型的,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说了算,县乡政府只能按照“红头文件”照搬照抄,不得越雷池半步。从农村公共产品投入看,县乡政府承担了70%以上的供给责任。从具体公共产品生产看,县乡政府几乎是全部农村公共产品生产的直接组织实施者。因此,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成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县乡政府管公共品“投入”、做具体事务,但不管“产出”、管不了“产出”。中央和省级政府决定生产什么公共产品、规定生产多少、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如教育“九五”达标),实际上把住了“产出”决策权,但并不负责“投入”。农民(户)更只能被动地“享受”公共产品。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财责与事权错位、“投入”与“产出”脱节、生产不足与消费过剩并存,普遍存在着公共产品供给低效率问题。

  本项目从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实际需求帕累托均衡的目标出发,构设“双层多因素综合分析”模型,采用计量方法进行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绩效综合评估,发现并描述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双方的目标冲突,深入剖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实制度缺陷,综合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突破了以往的研究定式。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农村公共产品绩效评估方法体系,具有重要创新价值,而且在实践中有利于改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有利于调动农村公共产品受益主体——农民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产品生产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体现出新时期执政为民的民生主题,对全面小康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难度、资料收集情况及价值大小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绩效普遍偏低,除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本身存在着设计上的非理性、非中性或者制度的合法性失范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对农村公共产品供求效率进行科学评价与监管。在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下,大量农村公共产品具有混合提供特征。各级政府必须追求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并考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农民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当然享受主体(即“消费者”),主要追求农村公共产品的消费效用。但是由于农民客观上自负部分公共产品生产费用,且被排除在公共产品供给与生产决策之外。客观上造成了政府与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绩效评价的矛盾,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评价困难。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者以追求“投资少、见效快、看得见、听得到”的“政绩”为价值目标,忽视农民对公共产品的真实需要,农村公共资源贫乏与不符合农民需求的公共产品过度浪费并存的“X-无效率”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环境差距较大,农村公共品实际需求差异较大,现实中又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所以,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在空间上、时间上存在着严重失衡现象,资源配置成本相对较高,效率评价十分困难。

  本著研究过程中,作者对近二十年来国内有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问题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广泛阅读、整理与研究,系统研读了《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等三十余种杂志共400多篇中外相关论文和60多部相关著作。作者尽可能的研究了欧美、日本、印度等十几个国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方面的文献,粗略归纳了中国古代和民国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特征。详细收集了新中国各时期、特别是税费改革以来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投入与产出资料,并进行了简单地效率回归分析和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公平性分析。而且,在长达四年多时间内,作者还带领课题组成员十余次深入农村进行县乡调研和农户抽样调查。本著以湖南省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作者全面掌握了湖南省14个市(州)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支出的基本数据,并对全省123个县(区)中的43个县(区)进行了农村公共产品“农户满意度”抽样调查,调查乡镇达126个之多,抽样行政村322个、抽样农户12169户。可以说,在国内同类研究中,本著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微观层面,所占据的资料是非常丰富的,其研究视角也是十分开阔的。本著调查获取的大量数据资料,支持采用“双层多因素综合分析”模型,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效率与农户需求实现效果之间的综合协调难题,实现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评价方法创新。

  (三)理论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1.本著构建了符合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与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实际的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绩效理论分析框架,抓住农村公共产品的公共属性及其客观上存在着政府与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目标具有差异这一基本特征,从政府与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供”“求”两个方面进行客观与主观评价,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手段,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绩效综合评估体系,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中具有理论创新价值。

  2.本著构设了农村公共品供给“双层效率因素分析模型”,采用CSI–Logistic、DEA–Tobit两个“两步法”,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在宏观层面,该模型以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支出的投入产出系统为平台,对农村公共品供给宏观效率进行包络数据分析(DEA),并进一步应用Tobit回归,研究了DEA效率外生变量的影响。在微观层面,该模型以农民对公共品供给效率满意度评价(CSI)为基础,对CSI的各种内生变量进行了Probit回归因素分析,进而研究了城乡公共品供给环境差异对CSI的外部干预效应。该模型对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绩效综合评估方法具有重要的原创性。

  (四)对学科建设和实际工作的贡献及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的综合比较

  1.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公共经济问题,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实践中的确存在X效率、引致效率和挤出效率现象,致使效率评估非常复杂、准确评估较为困难。改进与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要求,从宏观与微观、政府与农民、内因与外因多种视角,综合评价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现状、问题及其变化规律。同时,它又是一个重要的公共管理问题,实现公平正义是农村公共品供给最重要的效率目标。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偏低,不仅是供给与生产能力不足,而且存在着供给决策外部性、公共治理结构不完善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本著研究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公共管理两个视角,充分考虑到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与农村公共品决策治理机制建构及其有机结合,是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学科交叉研究的一次重要创新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对实际工作的贡献。本著以湖南省为例,通过对14个市(州)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支出基本数据调查,并对全省126个乡镇322个行政村12169个农户进行农村公共产品“农户满意度”抽样调查,采用“双层多因素综合分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效率与农户需求实现效果之间的综合协调难题,提出了既符合我国农户需求和愿望,又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政府农村公共服务职能及公共财政能力相匹配的县乡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践中具有实际推广价值。

  3.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的综合比较。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文献从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满足(意)程度视角评价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但这些文献基本上不考虑评价主体(农户)所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风俗传统等因素可能对评价结果产生的影响。本著以国外公共产品需求满意评价中使用较多的“顾客满意度理论”为基础,采用 CSI问卷获取的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真实的满意程度评价(离散变量)作为变量,进入模型进行估计,然后再做外生变量干预影响分析,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评价方法。本著采用CSI–Probit两步法计量分析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满意度,比Henrik(2004)运用CSI方法对伊朗全国农村2139个农户样本进行公共产品(医疗药品服务)需求满足(意)度调查及其实证分析,更加注重考虑农民主观判断受外生变量的干预,也是这方面研究的进一步突破。在运用DEA方法评估农村公共品财政投入效率方面,国内现有文献大多局限于宏观层面分析,而本著对43个县(区)126个乡镇进行微观层面实证分析,这在已经研究中亦是一种突破。

  三、社会反响

  本著作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学术专著。本著作研究期间获得湖南农业大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资助,著作修改定稿后获得“湖南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资助项目”出版资助,并获得2009年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本著作研究期间,作者在《中国农村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余篇相关学术论文,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社会反响较好。

(湖南农业大学科研处供稿)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