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土司研究——一种政治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观察

 文章来源:湖南科研网 作者:吉首大学科研处 时间:2011-09-07 08:00:00 
清代土司研究——一种政治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观察

   吉首大学成臻铭教授撰写的著作《清代土司研究——一种政治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观察》获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简介如下。

    一、内容提要

    该书历时十三年写成,2008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被特别推出,分十一章共64.3万字。其内容是:导论,讨论土司政治文化理论研究概况、意义、价值、内容与方法,提出基本的土司政治文化分类概念。第一章,土司区的变动与土司城的变迁。第二章,清代土司城的地理位置、建筑选点、朝向以及内城、外城、城郊的建筑布局。第三章,土司政治文化互动格局。第四章,不同类型土司的社会阶层与等级。第五章,土司土舍的称呼、结构职能与承袭。第六章,土司贵族衣食住行娱、婚丧礼俗等行为方式。第七章,土司衙署外观与外朝、中朝、内朝的结构功能。第八章,各类型土司政府的中枢、内务、立法会议、行政、司法、军事、监察机构及其职能。第九章,土司地方三级行政与土目的结构和职能。第十章,土司政治文化特点及其成因,需要深入解决的问题。

     二、成果价值

    (一)选题的科学性及意义。土司雏形于两宋之交,结束于新中国1958年民主改革完成之时,前后历时八百年。土司研究已走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历程。1908年到1998年之间,先后形成土司现状和土司制度源流两大研究领域,以及较为完整的土司制度研究体系。1999年以后,土司文化遗产进入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之列,土司文化、土司文化旅游和土司政治文化等研究新领域由此逐渐形成。该书首次对该新领域的研究理论进行系统建构,不仅将土司制度研究由国家层面纵深推进到土司内部社会层面,而且在政治文化的广阔视域中对土司社会各类制度进行动态的横向考察,使土司研究不再是多学科难以介入的独学或绝学,便利当今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进行文化事业建设。

    (二)研究难度,资料收集情况及价值大小。该书研究难度主要在资料的收集与土司内部社会的分类解读方面。作者在二十年的实践中逐步积累材料,直接引用文献达500余种,其中民间文献有35种之多,另外参阅包括68个网页在内的田野资料。首次引用民间文献和田野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方文献对土司基层社会关注的不足。加之该书综合运用政治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方法解读史料,清晰展现土司社会内幕,因而具有很好的可读性与实用性。

    (三)理论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该书在一个观点、两个目标、三个层面、四个视角、五个领域的大原则之下展开我国土司政治文化的断代史研究,建立了基本的土司政治文化分类概念体系。理论上,该书首次提出鉴别土司的二十八字理论、土司类型理论和土司政治文化互动理论,以及土司自署职官和土司带的概念范畴,对深入研究土司时期的民族政治史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方法上,该书以“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为经和政治文化分析框架为纬(包括心态、行为、制度和物态等)研究土司,改进了单纯、孤立研究土司制度的方法。

    (四)对学科建设和实际工作的贡献及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的综合比较等。在学科方面,该书系我省重点学科下面历史人类学和传统政治文化研究方向的首批成果,也是吉首大学民族史学科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其建立的基本的土司政治文化分类概念体系直接催生了后来的专门学——土司学。在实际工作中,该书深度刻画的土司政治文化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乃至反腐倡廉等具有借鉴价值。与反映中国土司制度理论研究进展的著作(依次为余贻泽、江应樑、吴永章、龚荫、李世愉的专著)综合比较, 该书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土司制度与土司政治文化之间、田野与文献之间和官方文献与民间文献之间找到了研究结合点,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新闻推荐
社科快讯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