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灾荒史
时间:2011-06-11 08:00:00
由湖南科技大学杨鹏程教授牵头撰写的《湖南灾荒史》一书被评为湖南省第10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书为1999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联重点项目和教育厅重点项目成果之一, 2007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后,2008年收入大型系列丛书《湖湘文库》再版。主撰人由于灾荒史研究成绩突出而获多项奖励。该书的主要内容为:
湖南是一个灾害频发的省份,1996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地区两次发生特大洪灾,给灾区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是引发作者研究湖南灾荒历史的诱因。研究发现,建国前可谓十年九灾,以水灾为主,旱灾次之,还发生过虫灾、瘟疫等其他多种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导致了粮食减产甚至绝收、粮价飞涨、人口死亡、田地房屋受损、灾民流离失所、饥民暴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湖南灾荒频仍的既有自然原因,如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气候水文的特殊性;也有社会原因,如人口增长较快、山地过度开垦、洞庭湖过度围垦以及吏治不清等方面。历朝历代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建仓储粮、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引进抗灾作物、施米施粥、工赈平粜、治蝗施药等。这些举措对于解救灾民于水火多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总体上说由于时代的局限收效不大。湖南历代荒政既有值得总结的经验,也有值得汲取的教训。
本书通过对湖南建国前各种自然灾害的研究,探讨灾害发生的规律、发生的自然和社会原因、造成的影响,以及历朝历代减灾防灾赈灾救灾政策措施的成败得失,为研究者提供较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为减灾防灾的政府决策提供历史的借鉴。本书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省域灾荒史专著,填补了湖南灾荒史研究的学术空白,因此既有学术创新意义,也有服务经济建设的实践意义。
本书同目前已有的相近成果比较,它的新意在于:
第一,已有的成果多为自然科学工作者从水利、农业、地质、地理、气象等领域的角度分析这一地区的灾害,而本书从历史学的角度加以研究。目前涉足湖南灾荒进行专门研究的史学工作者尚不多见。
第二,已有的成果多着眼于当代,而本书则是研究历史上这一地区灾害的规律及历朝历代减灾防灾赈灾救灾措施的得失,为现实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依据。以“回头看”为“向前看”服务。
第三,已有的成果只涉及这一地区的“灾”,而不涉及“荒”,即灾带来的社会问题。而本书既论“灾”,也论“荒”,分析历史上灾与荒的关系,以及社会调控的成败得失。
第四,本书体例上的创新:以时间为经线,把湖南灾荒历史分为5个阶段,即古代(至1644年)、清朝前期(1644-1839年)、清朝后期(1840-1912年)、民国前期(1912-1927年)、民国后期(1928-1949年);以灾种、灾因、减灾防灾、赈灾救灾为纬线,每章分为水灾、旱灾、其他灾害、灾荒发生的原因、减灾防灾、赈灾救灾等。
第五,历史学作为传统学科,很难找到为现实服务的良好切入点。本书力图让史学研究走出象牙之塔,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关注民生,经世致用,为当代减灾防灾及灾后救济提供历史工作者的一份思考。
第六,灾荒史资料浩如烟海,分散在湖南省及各市县的档案馆、图书馆,包括方志、档案、书册、报刊杂志等,教师指导研究生和100名本科生分别到各市县搜集地方资料,既解决了资料浩繁的难题,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共查阅有关书籍计4000余册,搜集资料约2000万字,复印、整理约350万字。其中有许多是从尘封已久的旧方志、旧档案、旧报刊和私人稿本中辑录出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喜报:《船山学刊》入选202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高影响力期刊50强”
- 省社科联组织开展 “丝韵湘传・少年探桑梓”研学活动
- 省社科联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暨第4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
- 省社科联组织开展2025年专项智库课题研究
- 用好“桂花岛”资源 做强“农文旅”产业——记省社科联驻新晃县波洲镇江口村帮扶工作队
- 拥抱AI!四家单位建设学习大联盟 解锁青年干部担当作为的“数智”密码
- 胡代松出席娄底市社科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会
- 省社科联召开2025年第2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
- 《常德通史》编纂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 湖南省周敦颐理学文化研究会召开成立大会暨周敦颐理学思想学术研讨会
- 湘潭市社科联到会祝贺湖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现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联赴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调研立项课题推进情况
- 湘潭市社科联开展“我爱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务活动
- 张家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 写“福”字、送春联,这年味,够浓!
- 张家界市举办社科普及进社区暨首届社区春节联欢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