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
时间:2011-06-11 08:00:00
由中南大学文学院欧阳友权教授撰写的著作《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获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简介如下:
一、基本内容
本成果是湖南省社科基地委托项目“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研究”的结题成果。全书以31篇论文,按照一定的学理范式,原创性地勾勒出网络文学的基本学理形态。其内容包括:网络文学的生成背景、存在方式、文学应变、媒介叙事、主体阐释、文学性辨析、精神表征、文化逻辑、人文价值、研究理路等,并以“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为引论,以“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建设”为结语,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文学基础原理系统。全书由10章内容加上“引论”和“结语”组成。
二、学术价值
学术价值:开拓文学研究新领域,构建网络文学基础学理形态
本成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文论领域,为建设面向21世纪的文艺学形态提供新的理论资源,有利于文学理论贴近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发展实际获得学理更新,使当代文学理论赢得前沿性和前瞻性学术创新空间,其学理建设的努力可以使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学获得科学的理论支撑和观念引导
实践价值:廓清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引导其健康发展
本成果从媒介变迁与文学转型的现状调查和走势分析入手,廓清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面貌,总结网络创作的艺术经验,把握网络文学的艺术特征和规律,使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学获得正确的舆论引导和规范调适,让21世纪的文艺发展更好地适应全球化、高科技和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变迁。
三、理论突破
一是瞩目学科前沿实现理论创新。该成果研究当前最新出现却又极具影响力和引起广泛争议的网络文学现象,是目前国内较早从基本学理上研究网络文学的成果,具有拓展理论前沿、开启学术新声的意义。
二是建构了网络文学基本理论范式。本成果首次尝试构建了网络文学的基本理论形态,即以网络文学的生成背景、存在方式、文学应变、媒介叙事、主体阐释、文学性、精神表征、文化逻辑、人文价值、研究理路等为基本框架,再以“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转型”为引论,以“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建设”为结语,以此构成的理论系统基本上可以概括当前网络文学的理论范式。
三是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双重层面上,揭示数字媒介变迁与中国文学转型的必然性与现实的针对性。这样的学术探讨是对传统文艺学研究的学术超越和拓展,它将带来文艺理论研究的新突破,实现文学新变后的理论更新。
四、特色与影响
1.系列论文构成专著。成果由31篇论文组成理论专著,这些论文全部公开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这样,由期刊编辑遴选、经过学术界检验了的论文成果,可以保证成果的学术含量和质量。已有《文艺报》、《理论与创作》等发表评论4篇。
2.成果丰富,发表级别较高。本成果由国家级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33万字,体系完备,观点新颖,原创性强,是对网络文学研究的一次前沿推进,许多理论观点具有学术原创性,在网络文学的学理范式上,具有“筚路蓝缕”的开启意义。成果选择已公开发表的31篇系列论文,刊物级别较高,分别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东方丛刊》、《文艺报》等权威或有影响的学术报刊,其所有文章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有20余篇文章发表于CSSCI检索刊物。
3.转载率高,社会反响大。成果中的多数文章都有较大反响,或被转载,或收入各种年鉴和年度论文集。如《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摘要转载1篇、篇目辑览4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篇,人大复印资料文摘卡摘转5篇,人大复印资料索引12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2篇,《中国文学年鉴》收录2篇,《中国学术年鉴》(2005)收录1篇,光明日报摘转1篇,文艺报摘转1篇。还有4篇被收入不同的理论文选和年度文艺理论文集,近三年来成果被引用、转载达120余次。如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上的长篇论文《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新华文摘》2007年11期全文转载,被《新华文摘》2007年6期列入“篇目辑览”,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4期全文转载该文,《文艺报》2007年3月29日“学术新见”栏目摘要介绍了该文的主要观点,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编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6-2007)下卷,也收录了该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五、对学科建设的贡献
本成果是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基地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对所在学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影响作用。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学研究是中南大学文学院的特色科研。十年来,在本成果作者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共同努力,出版了20余学术专著、100余篇学术论文,在网络文学研究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术空间,在省内外乃至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反响。这部著作在本基地研究成果中具有基础学理的地位,是对已有成果的一个总结,也为后续深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空间。
在同类成果中,该著作有两大优势:一是建设性创新意识而不是评判性“他者”立场,二是基础学理的致思维度而不是技术分析模式。前者使理论思考持存一种反省和怀疑精神,后者则使对问题的思考更重视意义承载和价值剖析。
- 喜报:《船山学刊》入选202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高影响力期刊50强”
- 省社科联组织开展 “丝韵湘传・少年探桑梓”研学活动
- 省社科联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暨第4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
- 省社科联组织开展2025年专项智库课题研究
- 用好“桂花岛”资源 做强“农文旅”产业——记省社科联驻新晃县波洲镇江口村帮扶工作队
- 拥抱AI!四家单位建设学习大联盟 解锁青年干部担当作为的“数智”密码
- 胡代松出席娄底市社科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会
- 省社科联召开2025年第2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
- 《常德通史》编纂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 湖南省周敦颐理学文化研究会召开成立大会暨周敦颐理学思想学术研讨会
- 湘潭市社科联到会祝贺湖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现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联赴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调研立项课题推进情况
- 湘潭市社科联开展“我爱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务活动
- 张家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 写“福”字、送春联,这年味,够浓!
- 张家界市举办社科普及进社区暨首届社区春节联欢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