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时间:2011-06-11 08:00:00 
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由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卫民教授、国防科技大学九院黄文伟教授、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民研中心熊晓辉教授、凤凰县民族第二中学吴文生老师共同撰写的系列论文《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获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简介如下:

  一、内容提要

  “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作为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通过湘西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传统美育资源的历史寻踪,阐发了湘西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如传统音乐文化和传统美育资源的形态与特色等,从文化学的视角廓清了传统美育资源由传统物质文化美育资源(自然名胜风光、民族文化遗址、古镇)和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工艺、戏曲、故事、谚语、童谣、服饰、建筑、传统饮食、民族民间节日、民族代表性典型人物和民族民间体育)两部分构成。阐释了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一般资源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对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成就学生未来职业梦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满足教师成就需要;打造学校品牌,塑造校园特色,促进学校发展;传承创新地域文化,促进地域社会发展等有重要作用。论述了开发利用湘西少数民族幼儿园本土艺术教育资源需要遵循本土文化性、体验性、生活性、效能性和整体性原则。构建了湘西土家族幼儿园本土艺术教育资源的内容体系包括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张家界,凤凰、猛洞河、永顺王村古镇、古丈栖凤湖及龙山里耶战国古城、秦简等土家族地区物质文化资源内容和土家族民间文学(土家族语言)、民间音乐(土家族摆手歌、打溜子)、民间舞蹈(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民间戏曲(傩堂戏)、民间手工技艺(土家织锦、蜡染和背篓)、民族服饰(土家族男、女、童各服饰)、民族传统饮食(菜豆腐、湘西腊肉)、民族建筑(吊脚楼)和民族节日(土家族舍巴日、“四月八”)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内容。研究了湘西少数民族幼儿园本土艺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附加活动方式、主题单元活动方式和主题网络要素发散方式等。

  二、选题的必要性和意义

  美育已成为世界当代学术与社会的热点。新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突现,作为人文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美育显示出从未有过的重要性,成为一种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关怀的不可缺少的方面。新时代要求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社会与生产劳动,对待人类自身。然而,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市场本位、拜金主义等负效应,社会上出现了举此粗鲁缺乏情趣破坏自然景观的人,出现了某些艺术走上邪路与大众文化的低俗化倾向,青年一代的审美趣味日益受到污染,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法制的约束之外,主要是通过美育,通过倡导一种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加以积极的引导。美育的发展已关系到人类生存状态的改善与文明的创造,加强美育研究是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是传统和时代的产物。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总是受制于整个传统文化,各个民族有不同的传统文化,因而也就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教育。因此,不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就很难理解该国的教育。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制于整个传统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传统文化资源,也就有不同的传统美育资源。湘西地处中国西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绮丽的山水风光,不仅拥有得美丽神奇的山水资源,更有绚烂丰盈的民族传统美育资源。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彰显出当代价值。我国要加强美育的研究,就很有必要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通过这种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研究,使美育思想实现互补,并在互补中促进美育学科与实践的发展。因此,研究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是本地区教育发展的主体需求,更是我国美育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其成果对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及我国美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选题的难度

  以科学的理性意识全面省察湘西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育资源,根据当代美育发展和湘西民族地区主体发展的需要,开发利用湘西民族地区传统美育资源,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美育走向现代化的一笔可资借鉴的重要文化资源,以促进美育学科发展,这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扎实推进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举措,其研究有创新价值。长期以来我国美育的边缘化地位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美育资源的理论研究不受重视,研究往往只停留于对传统美育的价值问题作浅层次探讨的水平上,经验表述多,理论提炼少;共性分析多,个性研究少;纵向陈述多,横向联系少,湘西民族地区传统美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系列论文研究更是少见。成果作者以创新的精神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来研究传统美育资源的现实挖掘和有效利用问题,这对我国美育实践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理论体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成果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湘西民族地区幼儿园传统美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内容和具体方式,这对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开发利用传统美育资源具有启示和参考指导作用。成果还通过查阅湘西各时代各地的县志和地方政府文件以及大量田野调查获得湘西传统美育的资料,在文献梳理中有总结归纳,在调查研究中有理论升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辉映,体现出成果在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上的创新和突破。

  四、社会反响:

  成果社会反响好。成果作者在全国教育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1篇在国家级A类教育核心期刊《中国教育学刊》上发表,2篇在国家级B类教育核心期刊《学前教育研究》《人民音乐评论》上发表,8篇在省级以上教育期刊《基础教育研究》《黄河之声》《民族音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2009年2月19日成果“湘西传统美育资源构成及开发价值”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全文转载;同年在维普资讯网、大码头论文阅览中心网、龙源期刊网和金月芽期刊网等部分转载。“民俗文化传承与儿童教育”等论文被1人2处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引用文献,有10篇在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和龙源期刊网上刊登摘要和目录,“刍议民俗文化与儿童审美教育” 获得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凤凰县民族第二中学证明成果对学校如何现实挖掘和有效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有直接指导作用,尤其是对学校开展《湘西民族地区传统美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课题有重要启示。中国凤凰县山江苗族博物馆证实了成果在成就学生未来职业梦想、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充实少数民族博物馆艺术团和讲解员队伍方面发挥了积极突出的作用。成果对形成学校广大师生民族审美认知,丰富其民族审美情感,对传承创新地域文化,促进地域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该成果是一项做出了开拓性研究的优质成果,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研究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难度,处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办公室电话:0731-89716099(传真) 邮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湘ICP备17021488号 湘公网安备43010502000728号